查看原文
其他

“道中华”大讲堂在喀什大学开讲 | 中华民族从起源到自立自强的发展历程

杨圣敏 道中华 2024-07-15

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⑩ 



“道 中 华” 大 讲 堂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经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地域间的界限日见淡漠,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产生出来。中华民族是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共同体,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动力。”


近日,“道中华”大讲堂第十讲在喀什大学开讲,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委员杨圣敏主讲。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五千年文明与炎黄传说


研究中华文明应回归我们自己对文明的概念定位:一是道德体系,如古代“人者仁也”的道德规范;二是知识体系,包括农业、天文学等生产和生活知识;三是礼仪制度,用以保障物质消费的节制和社会安定。


如果用西方的标准——使用文字来看,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五大本土文字中,唯一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年的研究,基于文字、农业、手工业、劳动分工、国家形成、阶级划分和大型工程等标准,确认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真实性。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良渚文化和石峁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这些遗址展示了早期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管理和天文学的知识,中华文明五千年得到考古学的实证。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原地区紧密相关,各族群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至秦汉时期开始形成了包容广大面积和众多族群的中华民族。在这一过程中,炎帝和黄帝被越来越多的地域和族群视为共祖,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形成的一种标志。


中华文化包含了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中原文化的滋养和带动。因此,炎黄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符号,并没有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今天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坚持这个原则。


二、华夏族的形成与扩展:夏、商、周时期


距今50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这一时期邦国林立、各种文化类型如同“满天星斗”般共存,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且有着一定联系,逐渐发展出跨越地域的强势核心文化。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夏商周在这种中原核心文化的一千多年中,发展凝聚成了华夏族。


夏王朝自称“夏”,其盟国成员称“诸夏”。这一称谓,为此后的商和周所沿用。这说明作为自在的华夏民族,在夏王朝时己出现。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方面。生活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已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观念、相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共同的文化生活模式,形成了自觉的华夏族意识。

▲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航拍。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公元前17世纪左右,商人取代夏王朝并继承了夏的疆域及其政治制度和典章文化,并将其推广到更为广阔的疆域内。商王朝的农业、畜牧业都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更是有了长足进步。


通过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周室对全国的统治明显增强和扩大,周朝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加强了天子和诸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一致性,实现了天下一统的局面。分封制迅速扩大了华夏疆域,但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春秋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纷纷进行了以富国强兵和君主集权为核心的变法。在这些变法中,以秦国的变法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秦国遂有力量统一六国。


在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和完成统一的举措。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为秦汉时期建立君主专制主义和封建社会打下了思想基础。其中,儒家、法家、道家三种学说是后来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流行的,儒家思想更是盛行数千年。


三、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汉的大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这些措施多被汉朝继承,并影响到了此后的众多朝代,对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政治制度上,秦朝在中央建立了适应统一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制度的确立,既保证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确保了中央权力的制衡,更形塑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央权力的分配格局。在经济上,秦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文化方面,秦朝重点推动了文字的统一,顺应了新兴的统一国家统治和管理的需要,也为后世中国政治统一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陵园内出土的众多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有效统治地域如此广袤的帝国,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了通往全国各个郡的驰道,还统一了各郡修建通往所管辖各县的道路路面宽度。在陆路交通外,秦始皇也很重视建设水路交通,搭建起了连接南北水路的交通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所搭建起来的陆路和水路交通网,密切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大大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尽管秦朝仅存续了14年,但秦朝实际统治的疆域基本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农耕地区,并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强。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疆域的核心版图,自此底定。秦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标志。秦朝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被此后历代王朝所沿袭,对后世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花山岩画是由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其绘制年代可追溯至战国至东汉时期。据考证,在秦朝统一岭南之前,古骆越人就已经与中原、荆楚等地的人们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文化交流。


汉承秦制,通过削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在继承秦版图的基础上,将疆域进一步向四周延伸。以华夏为中心的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融合大大加深,奠定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和疆域基础。从此,作为一个自在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秦汉以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性和凝聚力越来越强。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经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地域间的界限日见淡漠,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产生出来。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共同体,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动力。


四、鸦片战争与自觉民族的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中国的关税、司法和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逐渐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城乡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和倾销的市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各民族奋起反抗外敌入侵,不懈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日益增强。从此,中华民族自秦以来形成的自在民族,发展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共同体。阻碍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除了外国帝国主义,还有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落后的封建制度。1911年,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


▲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的主张通过一系列重要政治文本得以确立。“五族共和”规定了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各民族政治关系的最高表现形式,各民族既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又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传统迈向现代。


但是,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将中华民族从封建制度及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没有科学理论的引领,没有革命政党和无产阶级作为先锋队,已经自觉的中华民族仍是一盘散沙,尚未找到如何站立起来、寻求解放的自立之路。


五、中华民族的自立与自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上了彻底反帝反封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争取彻底解放之路和完全自立地追求光明前途的道路。经过艰苦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追求最终的解放。


▲中共一大代表雕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土地革命是各族人民共同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全面抗战在客观上教育了中国各族人民,增强了不分彼此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解放战争则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作为官僚买办阶级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从1921年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立之路的历程。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从此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摆脱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瓜分,开始走上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自强之路。中国逐渐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在望。



点击观看讲座完整视频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制作 | 郭欣欣




推荐阅读


来看看四千年前雪域高原先民的审美有多在线?| 跟着《概论》读懂中华民族之⑥

“华山玫瑰燕山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辽西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你知道凝固了唐代时光的古城什么样吗?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