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条新闻,全翻车了……

通观社
2024-09-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麦杰逊 Author 我是麦杰逊

这几天看到几条励志新闻。‍‍
第一条新闻——

这条新闻称,浙江的一对夫妇,开了一家网红餐馆,年入三十五亿,而且这对夫妇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多次冲刺IPO,可谓是屡败屡战。
今年,他们又一次站在了港交所门口,再度递交了上市申请。一对小夫妻,年入三十五亿,还是如此屡败屡战,那么优秀的人还那么努力,这是多么励志的一个案例啊!

可当这个新闻出来后,评论区突然就“翻车”了:‍‍‍‍‍‍

看得出,现在的网友们对这类励志新闻,已经非常不感冒了。‍‍

第二条新闻——


这条新闻称,一个年轻的00后小伙子,通过养蟋蟀,年入800万,他的这些蟋蟀卖出去不仅可以做成小吃,而且还能做成珍贵的药材。‍‍‍

而当这条新闻出来后,评论区是这样的一副景象:

是的,“养蟋蟀年入800万”也没有吸引力了,评论区也“翻车”了。

第三条新闻——


这条新闻,说的是一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美女,是某名牌大学的核工程计算物理实验室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她加入了某著名单位,为我们的核事业贡献了她自己的力量。

但是,当这条新闻报出来后,这位美女的传言,就被爆出来了。

据传,有评论称其是“学术妲己”,学术水平非常“水”,而且网传她本科学的是扬琴,后面就通过特长生加分进入名牌大学读研究生,而读研后,她竟然转入了核物理专业。从扬琴转入核物理专业,很多人表示非常匪夷所思。还有人爆料,称她的现任丈夫,就是她对口专业研究所的副所长……‍‍‍‍‍‍

而当这些传言被爆出来后,让她当优秀代表出来演讲的某名牌大学沉默了……让她当优秀代表发言的时候大张旗鼓,被公众爆出有问题后立刻沉默,这让一些官媒都看不下去了:‍


是的,一条非常励志的“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新闻,也疑似“翻车”了。

第四条新闻——


新闻介绍说,一个女孩,到北冰洋捕蟹,月入13万。她在北冰洋工作的日子里,不仅能看到北冰洋的日落,还能拿到丰厚的报酬。‍‍‍‍‍‍‍‍‍‍‍‍‍‍‍‍‍‍

而这条新闻出来后,评论区的各路大神也纷纷出来留言:‍‍‍‍‍

是的,四条励志新闻——估计报道这些新闻的媒体,都本以为能够引导网友们多往励志方向去想。
结果呢,网友们好像全都不吃这一套了——四条新闻的评论区,全都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当你仔细想一下这四条新闻的背后时,你就会发现,很多细节压根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
比如第一条新闻,媒体只告诉你一对夫妇年入三十五亿还四次冲击IPO非常励志,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的是,为什么这对夫妇多次冲击IPO都失败了?是不是他们的财务、管理出了问题?是不是竞争压力过大?是不是财务压力过大?是不是负债亏损严重?这些媒体统统没有告诉我们。‍‍‍
又如第二条新闻,媒体只告诉我们“00后”年轻人养蟋蟀年入百万,但是他们没告诉我们的是,这个年轻人养那么多蟋蟀,到底是怎么销售出去的?普通人能有这种销售渠道吗?而且养蟋蟀的场地、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卫生、防病虫害、市场风险,对饲养者要求都极高,如果普通人跟进了,他们能承受得起这些风险吗?‍‍‍‍‍‍‍‍
再如第三条新闻,媒体只告诉我们,一个美女硕士生毕业后进入核研究所工作,为我们的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励志,但是他们没告诉我们的是,这个美女,她的背景到底如何?她到底是如何从艺术专业转入核物理专业的?普通人能做到这种“励志”吗?
最后第四条新闻,媒体只告诉我们,一个女生去北冰洋捕蟹可以月入十三万,但是他们没告诉我们的是,去北冰洋捕蟹条件有多恶劣,也不会告诉你出海后极寒、巨浪是家常便饭,更不会告诉你捕蟹是纯体力劳动,工作不分昼夜,上笼了就得干活。而且捕蟹船更不会因为你不适就回港,更要命的是在公海工作,你压根不敢想会发生什么……
如今的一些媒体,他们只管告诉读者们一些新闻是多么多么的励志,一些案例是多么多么的积极向上,但是他们几乎不太会告诉我们,一些新闻和案例的背后到底如何。‍‍
一些媒体,他们一直在试图制造一种信息不透明的环境,选择性地提供信息给读者。不仅一些媒体这么做,有时候一些公司、一些机构、一些社会组织也在这么做。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很流行的管理方式——就是利用“信息不透明”作为一种管理方式。而这种管理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可以让一个公司、机构或者社会组织变得更加稳定。‍‍‍
例如一些团队的领导,他在招手下的时候,一般不会挑选太聪明的,因为太聪明的人什么都懂,反而不利于他们的管理。‍‍‍
而且让一个什么都懂的人当手下,因为他什么都懂,信息差就消失了,他们就会权衡利弊,就会对领导的安排挑三拣四,而且有时候他们懂多了之后,还会直接挖走其他手下出去单干,这时就十分被动了。
所以,目前有种很流行的管理方式就是,适当给下面的人制造一种信息不透明的环境,让聪明人的人聪明不起来,而蠢的人也能更听话,这样团队就能够保持稳定与平衡了。‍‍‍
让信息不透明,让下面的人保持在一种聪明与愚蠢之间的平衡态,这就是一些公司或者机构常用的管理方式。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聪明人不好管理,那直接选蠢人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搞什么信息不透明呢?‍‍
问题是,直接选用蠢人,也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下面的人都是蠢人的话,你说什么他们都会信,这也是很致命的。
例如当你在聊天的时候,你无意中说了一句“我们今年业绩不好,都是竞争对手搞鬼把订单都抢走了”,这时一些愚蠢的手下,如果真的因此而愤怒,跑到竞争对手的公司把他们老总堵到墙角,然后死揍他们老总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要命了……

所以,如何才能让手下在“聪明”与“愚蠢”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就是目前很多公司、机构或组织都在思考的问题……

来源:麦杰逊

编辑:隅见


特别声明:在接受通观社™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凡注明来源通观社的作品,版权归通观社™所有;凡注明来源非通观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站,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作品中全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通观社™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多阅
⿻ 绕来绕去,还是集体主义 >>

 就因一件旗袍!“舍不得中国”的才女,毅然决然远走异国他乡 >>

 向“当代义和团”宣战,平台都别躲着了 >>

 民粹主义是怎样毁掉一个富裕国家的?>>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通观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