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团队协作促沟通,凝聚之花齐绽放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一直秉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他的课堂充满了欢笑与惊喜

他经常组织各种互动游戏和团队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王军老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他主讲的课程“团队建设与管理”在学生中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01


寓教于乐,玩转课堂


“请每一组拿到白纸的同学站起来,闭上眼睛。”“现在,请将手中折叠纸的右上角撕掉。睁开眼睛,把纸展开。”教室中充满了惊讶的声音。同学们手中的纸张被撕成不同的形状——有的纸中间有两个洞、有的纸缺了四个角。剪纸、打高尔夫、团队活动……各式各样的互动游戏和自由轻松的氛围是“团队建设与管理”的课堂亮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互不相识,却因“团队”欢聚一堂,成为彼此并肩“作战”的伙伴。


王军老师为学生授课


第一堂课,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李辛辛便感受到了这门课的独特之处。课堂伊始,王军极力邀请同学们上台进行自我介绍、自行组建团队,并对团队组建提出一个特殊要求:每个小组同一专业的同学不能超过三个,同时还要有男有女。经历了几番更替后,李辛辛所在的“全面发展队”终于集结完毕,组内包括六个女生和四个男生,他们来自不同年级、多个专业她后来才理解,这也是团队组建多元化理论的要求。


每一次上课,王军都会组织一些游戏和讨论。令李辛辛印象最为深刻的游戏是“解手结”——团队所有成员围成一圈,随机牵住非相邻成员的手,以此打成一个“结”,随后团队成员要在不松手的前提下,通过上下移动牵住的手结将“结”解开。其他小组陆续成功,李辛辛所在小组的“结”却一直没有解开。课后李辛辛‘复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团队的结?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开团队的结?”




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课程的团队游戏活动都是经过多年精心设计的,与课程理论和课程团队发展状况紧密相连例如,王军在讲授团队精神时,设计了一个“共享空间”的游戏:让团队成员尽可能多地站进同一块瓷砖。通过成员们的表现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他们行事的态度、风格以及对团队是否具有奉献精神。



如何设计与课堂环境和内容相匹配的、具有吸引力的游戏,通过游戏互动和理论引导,让学生锻炼沟通能力,思考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王军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在开设课程之初,他几乎翻阅了图书馆里与团队游戏相关的所有书籍,搜集了大量网络团队游戏案例。结合了教学环境、课程要求等具体情况后,经过多年的探索,王军最终创新设置了一系列课程游戏,其中还融入了深大特色,如“高尔夫推杆活动”。


正是在这样的游戏参与、个体体验以及老师的及时引导下,同学们对团队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李辛辛不由感慨:“我不仅收获了参与游戏带来的愉悦体验,还能感受团队一起加油、相互鼓励的美好气氛。”


02


团队展示,百花齐放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何思怡所在的小组选择制作视频来展示合作成果。适逢荔枝丰收和新生入学之际,他们决定以此为切入口,采访当时的新生对荔枝景观、深大生活的看法,剪辑成视频展示成果。


在何思怡看来,要成功开展这个活动,远比想象中复杂:采访设备、采访对象的选择,海报等宣传物料的制作,奖品的设计和定制,视频的拍摄和剪辑……


但这些困难没有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根据各自的能力进行任务分配,各司其职,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合作,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每个人也都突破了自己舒适圈。


团队成果展示


同样采用视频展示的还有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的李松达。观察到社交冷漠化的现象,李松达小组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他们定下的主题是随机合照——在路边随机选择一名路人,走到他身边合影。


他们也运用了团队组建的相关知识,合理分配任务、高效协作认真准备与倾心投入,给他们带来了别样的回忆在随机合照的过程中,有一名留学生路过他们两次,也因此与他们合影了两次,那名留学生并没有对他们突然凑到身边合照的行为感到诧异,而是尽力配合、笑容灿烂,在照片中,仿佛也成了团队的一份子。


学生进行课堂分享


无论是何思怡还是李松达,一打开小组制作的视频,都透出满满的成就感。对于历年来所有学生们的期末展示作品,王军都会一一保存。他曾说过:“我会把你们这段记忆永远保存好,只要同学们愿意,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回来找我,我都可以把它发给你们看看,让你们回忆一下当年在深圳大学和一群小伙伴共同做过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次课程的期末作业,更是同学们在深圳大学的一段珍贵回忆。

03


走近社会,提升能力



“团队建设与管理”开课已有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不断完善和优化,目前已成为学校的品牌通识课程,并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


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


课程强调对同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到沟通,很多同学都会认为自己是“社恐”,而这门课程则被很多同学们戏称为“社恐地狱”。


对于该评价,王军有着自己的理解:“社恐”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主体并非缺乏沟通能力,“大家在一个氛围很好的环境下是愿意沟通的,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戴上这个帽子,”王军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社恐”其实并不存在,人际交流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有时候不愿意交流或许是因为自己主观认为这个社会环境不适合我,所以我不愿意去做。


当你学会了认识社会,你的很多能力也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尽管课程并非专为解决“社恐”问题而开设,但这门课会营造各种需要沟通的社会环境,要求同学们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沟通”“怎样更好地沟通”。


 聆听学生分享


“这门课互动性强,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特别是跨专业的交流平台。”正如王军所言,李辛辛提到,小组成员即使在课后,也经常出去团建,“团队互动不仅丰富了课堂上的合作,还拓展了我个人的生活空间和交际圈,在与师兄师姐的交流中,我收获了很多生活、学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小组成员课后团建


在王军看来,大学阶段的教育,重点不仅在于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让学生产生自己对理论的正确认知。现在很多知识都能够通过信息检索轻松获得,但是要真正形成个人的思想并非易事。“团队建设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也是希望同学们在体验各种团队活动之后,能够产生自己对团队知识的理解。“团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总会涉及到一些团队合作或团队管理的实践,但这门课更强调基于团队去思考:你的团队到底是什么、你们该如何展现团队。”


          “今天——你‘团队’了吗?”

 


····

····

····

文字 | 吴雨桐 胡家琪 翟晓阳

图片 | 摄影部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邓蕴盈

责编 | 吴雨桐

监制 | 林海音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