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改住vs商改工?发展才是硬道理:贏到開巷,撈乜都掂

清河腐竹 清河三思
2024-08-26


猛吃大蒜、多喝热水,真的有用,我歇了两天半,已经火速恢复中。。。就像是冰球比赛被罚时呆在场外,各种斗志昂扬,非常迫切回到场上。



我要复工!距离春节还有50来天,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现在不好聊政策,也不好聊股市,每天都在挖空心思寻找正能量,今天咱们聊点啥呢?



碰巧看到了长沙推动“商改住”的案例,要么,我随便聊聊调规变性?



前两天,我的一个师兄,那个土木系超牛的殿堂级大学的教授,给我转发了一片文章,上海的商办市场都这个尿性了,为啥还在继续建设?



我想了半天,实在是没有更好的答案。。。只能回复:



这都是领导们亲手规划出来的呀。



我之前不是说过了吗,每位领导心里,都有一个CBD的梦。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于赵燕菁关于城市规划、土地财政、城市更新的观点比较赞同,最近读了他《福建规划亲历记》,很有感触。



赵老师在文中讲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重话,算是对规划体系的评价:



就拿福建历来重视的规划人才来说,由于很多自规局的主官不再由懂规划的专业人员担任,对高水平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反而降低了。这和以前为了引进专业规划专家,宁可暂时让规划局主官空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结果是,不仅政府常务会上很难听到规划的意见,规划局自身多年积累下来的制度、方法,也随着自规局职能的转变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听来非常刺耳的话,不是我的观点哈,是赵老师的观点。他有没有资格这么说?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



你查一下他当时在福建都和哪些人共事过,应该能懂。



现在的市场,商办过剩是共识,以前巧立名目做商住公寓的,更是一堆一堆。。。北京上海在2019年出台政策卡死了一波,但在其他城市还有很多。开发商当初都是做得散售的打算,我担心,这些海量的散售物业,以后有可能衍生出无限的问题。



有统计说,这类商办属性公寓的价格,已经基本上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大概是其如敝屣的意思。



从前两年开始,就有声音在说,给房地产开发商纾困的话,应该从被政策和市场抛弃的商住公寓解套开始。。。哈哈,可怜人必有可恨处。



假如,我是说假如哈,全国各地投入到商办的这些资金,早在2008年之后,可以用于保障性住房或者保障性租赁住房,是不是作业可以补的上,也不会有FZBC,是不是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但事实是,政策出台容易,扎实落地难。。。你以为,2008年就没有这样的政策?



答案是真的有。。。



在四万亿年代,中央政府是明确提出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按照一套3口人计算,也可以解决上亿人口的居住问题。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头下指标对吧?那我地方政府就在远郊区或者小县城随便搞搞,真正的核心地段,是留给CBD和摩天大楼的,断然不能搞这些民生福祉的。。。



让人痛心的是,这3600万套,如果单看数字,任务是完成了,但很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效供给。



扯了这半天,我觉得格局还是小了。。。



我最近大受震撼的,是看到了中山市的华丽操作。



2023年3月6日,来自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的消息显示,中山计划将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合共超过5000亩的商住用地,调整为工业、新型产业、商业、文化等综合产业用地。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作出大面积土地用途的调整,体现的是中山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腾挪空间的坚定决心。“我们放弃了短期利益,但收获的是长远的好处。”据其透露,未来中山将推动更多居住及商业用地向产业用地转变。



这应该是国内接近原创的从商住改为产业用地的案例。



领导说过,一张蓝图绘到底。。。改规划,确实有点打脸,但是,对于中山来说,发展高于一切,这么改,势在必行。



最近去深圳比较频繁,经常听到两个话题:



第一,是无数的香港人来广深购物,简直要买爆,尤其是领展前两年收购的太阳城,生意简直好到没朋友,摩肩接踵。这是华平和翰德东辉做得最漂亮的一单生意,但是,都喊着要做时间的P友,但无论是华平,还是翰德,都没有熬到收获的季节。。。



第二,就是深中通道。这个绝对是打通了大湾区的任督二脉。





大湾区的基本面又一次被拉升。对深圳来说,东莞惠州的开发强度已然不低,这条西向通道等于打开了大湾区西部之门,新格局隐约显形,降本增效之路已呈坦荡之势。



深圳缺的,中山这里都有;

中山缺的,深圳这里都有。



机会就摆在中山面前,时不我待。



中山曾经是早期的明星城市,曾经的广东四小虎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了广东各位dailao背后的小透明。。。最近几年已经滑落到倒数第一名了。



发展乏力的原因很多,这个咱们以后有机会再聊,比较重要的,土地碎片化非常严重。



当初搞了特色镇,鼓励每个镇都搞产业园,结果导致了土地高度零碎、20年前的老厂房比比皆是,但有企业想来落地中山,竟然很难找到地方。。。



熟悉的读者应该记得,我很多次聊过平台公司和产业用地资源的关系。中山已经血淋淋的案例说明了,当政府手里不掌握产业用地和生产资料,再牛掰的领导也不好使。。。



反过来想,政府会有越来越强的动力去把产业用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对吗?目的既定,差异点就在于方式方法而已。



网上有一篇《如何看待2023年乃至未来的中山经济》,对于中山所陷入的怪圈有比较生动的总结:



(1)企业层面:土地有限-没有大企业进驻,空间留给小企业小作坊-小企业做大却难以扩容-发展不大或企业出走。



(2)政府层面:土地有限-企业创税增长空间很小-有限土地给房地产(短期利益最大)。



(3)人才层面:土地有限-引不来大企业,留不住本土壮大的小企-企业利润低,只能提供低薪岗位-人才吸引力不足,本土毕业生流出,本土企业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没有量大的人才聚集,本土企业也愿投入培养人才也少-人才不足,创新型企业更少。找工作除了拧螺丝的单休岗位,有多少人愿来?



(4)公共环境层面:土地有限-低端企业多创收有限-政府创收难-转向房地产-户籍门槛降低-学位供应不足-公共开支大增-财政更加困难,欠账不断增加。



(5)各种问题交织:政府财政困难-房地产发展-公共支出增加-医疗教育长期欠账-人才吸引力弱。



(6)城乡层面:对比市区一应俱全的生活配套,镇区交通落后,卫生环境差,没有更多的供人们休闲舒适的空间,人才吸引力减弱。”



这明面上讲的是中山,但其他城市自己设身处地感受下,是不是也心有戚戚呢?绝大多数下沉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中山敢于把商住改工,不亚于刮骨疗毒。。。绝对是够胆够劲够塞雷。



但人家敢于梭哈,是因为深中通道已经通车,确定性无可置疑。那么,其他还在既要有要还要的城市,该如何取舍呢?



这可能不是中山的事儿,而是中国的事儿。



存量工业用地和厂房的盘活,正在逐渐成为全国各地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喊着工业上楼的区域,往往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大量面积拆不动的城市。



不是所有的蓝图,都值得你一笔画到底的,可以阶段性review下。



及时纠错,是为了更好地高质量发展。



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山的案例中获得启发。




===========番外==========




其实,关于深圳,除了上面那两个热议话题之外,还有一个隐含话题。。。



2023年过去的十个月,你猜哪个国家对深圳的新增投资增加最快?



中东?



新加坡?



欧洲?



都不对。



答案是两个:



第一名是加拿大,同比增长了655%。



第二名是美国,同比增长了272%。



外资不傻,也在琢磨和权衡,用脚投票咯。



各位道友也是,不要听风就是雨,多一些独立思考。



最后一点篇幅送给周芷若和师太。有段话说的特别好:



还记得当时有人嘲笑香港是文化沙漠,但其实我们才是,所以才会对香港的电影和歌曲如痴如醉。。。而现在,香港才真正变成了文化沙漠,但是已经几乎没有人在乎了。他们像烟花一样,砰的一声,绚烂绽放,也打亮了我们的脸,随着烟花凋零湮灭,我们也沉默在夜色里,再也不见。



怀念他们,不如说是怀念自己那张曾经被烟花打亮、青涩的脸。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河三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