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汉语史学报》2023年第29辑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9辑 

    《汉语史学报》(CSSCI 来源集刊)2023年第29辑发24篇文章。文章涉及句法语义、语音、词汇训诂、《甬言稽诂》研究、《三朝北盟会编》研究等方面。欢迎转发扩散!(2023年已更完)

    往期推荐: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汉语史学报》2023年第28期



目  录  

本期话题

句法语义

1 从历史文献看北方汉语里包括式的来源 / 徐 丹 

17 汉语虚义助动词“为”的来源及发展 / 刘文正  

30汉语{开眼}{合眼}动词的历时演变及其他 / 陈 智  

44 从量词“介”谈个体量词来源的一种特殊途径 / 乐 优 

语音

54 从藏缅语的演变条例论上古汉语咝冠响音与清响音声母 / 郑 伟  

74 近代官话中通臻两摄合口入声分合关系考辨 / 宋华强 

词汇训诂

88 古籍俗写的音义及词义梳理 / 曾 良   

100 “合式”“合适”的成词理据及历时替换 / 马雅琦、张文国  

112 “手段”考源——兼论“手段”义场的词义演变 / 詹静珍 

122 “报应”的词义发展:从中土到佛经的移用和演变 / 王金英 

128 中古石刻典故词语释读四则 / 王 静   

138 宝卷俗讹字释例 / 周太空   

专书研究

148 《甬言稽诂》的成就和不足 / 周志锋  

161 再论《三朝北盟会编》的语言特点与内部差异 / 许峻玮 

读书札记

177 说“薄板车”——兼论辞书对相关词条的释义 / 田启涛   

182 “䶓箜”源流考——兼谈方言名物词的探源问题 / 黄沚青 

研究生论坛

192 郭店简《唐虞之道》“訇”字诸解平议及新释 / 孙兴金   

200 探寻“准联绵词”理据的一种方式——以“婵娟”及相关词语的考源为例 / 袁 也   

210 “每下愈况”是怎么变成“每况愈下”的 / 戴佳文  

224 唐五代碑刻所见“百牛”词义考 / 吴慧欣    

233 异形同源和同形异源——两种值得注意的唐代墓志典故词语例释 / 张永惠    

244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的肯定语气词“在” / 丁爱玲 

信札专题

249 《汉语史学报》编辑部  郭在贻教授致洪成玉教授书札九通

258 尤澳、杨祖荣  新发现郭在贻先生信札四通



提  要  

从历史文献看北方汉语里包括式的来源

徐   丹   

摘  要:汉语在12世纪出现的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当来自北方非汉民族语言的影响。历史材料和仅有的语料都表明,来源很可能是女真语。传播的人群为燕云的汉人、胡化了的汉人、汉化了的契丹人及女真人。12世纪《三朝北盟会编》里的语言材料表明,女真语里“自家”和“我家”的用法已形成最小对立,最初的语料只见于金朝女真人的对话中。燕云汉语最先接受了包括式的用法。关键词包括式 北方汉语 女真语 契丹语 

汉语虚义助动词“为”的来源及发展

刘文正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摘  要:汉语虚义助动词“为”来源于带动词宾语的泛义动词“为”,并进一步发展为被动标记。其形成发展与系列的构式演变有关:。“为”也经历了“行为动词→泛义动词→虚义助动词→被动标记”的发展过程。构式的压制使动词进入构式之中充当“为”的宾语,进入构式的动宾短语阻断压制,并使“为”变成虚义助动词,“”用于受事主语句后,“为”吸收句子的被动义演变为被动标记。关键词为 虚义助动词 被动标记

汉语{开眼}{合眼}动词的历时演变及其他

陈   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桔子洲街道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校区)文学院

摘  要:汉语表示{开眼}的动词经历了从“开”到“睁”的演变,“睁”的语源当是与“桢”等一批词读音相关的俗语词,“撑”大致在明代及其后时期在吴语与赣语等地区使用;汉语表示{合眼}的动词经历了从“瞑”到“闭”,再到近代汉语时期形成“闭”“合”的竞争与互补,并一直持续至今。两个概念场成员在历史上的演变并不同步,于内体现出相关用词的更新调整,于外反映出各时代基础方言的变更。

关键词:{开眼} {合眼} 睁 闭 历时演变

从量词“介”谈个体量词来源的一种特殊途径

乐   优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摘  要:本文考察量词“介”的产生时代和来源。“介”在先秦时期没有量词用法,《尚书·秦誓》“如有一介臣”、《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和《左传·襄公八年》“一介行李”中的“介”均非量词义。“介”在中古时期始被用作量词,乃是源自文人的误解误用。“介”的量词用法与“一介之使”的使用密切相关,专用于计量身份地位低微的人是由于保留了自谦的语义。

关键词:  量词“介” 一介之使 误解误用;

从藏缅语的演变条例论上古汉语咝冠响音与清响音声母

郑   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本文以咝冠响音与清响音声母在藏缅语及其他民族语里的后续演变为例,说明现实语料和类型学视角作为拟测上古汉语证据的重要性。文章分别从音系结构性因素和地域因素两个方面,指出sN->sN-/hN-(保留前置咝辅音)、sN->N-(脱落前置辅音)、sN->-(响音声母清化)等多种可能性,并且s-与不同部位响音构成复声母后在演变类型上不平行,

更易重复发生,且遵循一般性的演变规则。藏缅语(大安、中甸等)的方言性变化,也印证了这些演变条例。文章指出,相较于其他各家拟音,李方桂先生(1970,1971)提出的与上古音sN-、的拟测方案最符合类型学的观察。

关键词:  咝冠响音 清响音 藏缅语 演变条例 汉语上古音

近代官话中通臻两摄合口入声分合关系考辨

宋华强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

摘 要:近代官话韵书中,中古通摄入声屋沃烛韵与臻摄合口入声術物没韵关系有待系统研究。笔者考察了近代22种反映时音的韵书材料,将屋沃烛韵与術物没韵关系分为“洪分细分”“洪混细分”“洪混细混”三大类。在对这几类出现的时代和地域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中古通臻两摄入声在近代南方官话韵书中有较清楚的演化轨迹;但在近代北方官话韵书中的表现比较复杂,受到了南方官话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入声 屋沃烛韵 術物没韵 洪混细分 南方官话

古籍俗写的音义及词义梳理

曾   良    安徽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古籍中有大量的俗字,这些俗写的音义值得关注和梳理。本文探讨了戏曲中的“坬”字及其相关的俗字音义;阐述了由“磔”产生的“拆”“扎”“挫”“揸”“斥”“拓”“乍”等相关字面以及读音问题;认为“萧郎”“萧娘”跟箫史、弄玉有关系。

关键词:俗字 音义关系 词义梳理

“合式”“合适”的成词理据及历时替换

马雅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张文国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 要: 从来源看,“合式”与“合适”是两个不同的词。“合式”最初为动宾短语,表示“符合规格、程式”。由于词义泛化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在清代中期,“合式”词汇化为形容词,表示“符合主客观要求”义。“合适”成词于明代初期,它由两个同义语素复合而成,表示“符合主客观要求”义,与“合式”是同义词。由于“合”为“合式”与“合适”的语义重心,二词又分别衍生出“合意、中意”“合得来、关系好”义。在民国时期,“合适”逐渐取代“合式”,成为“符合主客观要求”的主要词形,而“合意、中意”“合得来、关系好”义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所保留。

关键词:合式 合适 适合 词汇化 历时替换

“手段”考源——兼论“手段”义场的词义演变 

詹静珍   

摘 要:“手段”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但其构词模式及理据至今无人谈及,现有词义的来源也不清晰。我们结合现代汉语及方言、日语中相关语料,借助词例的理论,构建出手臂义“手”素词、手腕义“手”素词的主要构词模式,前者突出长条形特征,后者突显位置与功用,对比分析出“手段”“手条”“手管”“手把子”最初偏向指手臂,相邻引申出手腕义,由此引申出方法、本领等一系列含义,完整勾勒出“手段”义场的词义引申轨迹及其以“功能”为强势取象特征、“位置”为次要取象特征的转喻机制。

关键词:手段 构词模式 构词理据 手腕义 词义引申模式

“报应”的词义发展:从中土到佛经的移用和演变

王金英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报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成词理据在于动词性语素“报”“应”并列,均具备“相当”和“回”的特征;用“报”而非“应”代指双音词是由于二语素义的区别。“报应”表示“相应、相当”的行为,也即这种行为产生或呈现出的效应或结果,具有宗教哲学色彩,早见于中土文献。中古汉译佛经所见“报应”发展出新的内涵并保留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报应”的唯一表义。这一哲学术语从中土文献到佛教文献的移用,是促动词义丰富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报 应 报应 词义发展 汉译佛经

中古石刻典故词语释读四则

王   静        

摘 要中古石刻文献蕴含大量典故词语,对其加以考释是石刻整理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白马”“迴鸾”“三善”“置水”四例试作解释。

关键词:中古石刻 典故词语 释读

宝卷俗讹字释例

周太空      

摘 要:宝卷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重要的民间宗教及通俗文学资料。因其多由民间刊刻传抄,故俗讹字甚多。文章以濮文起主编的《民间宝卷》为研究对象,通过异文比勘及归纳排比,对十余例俗讹字进行考释,以展现民间抄本用字情况,丰富近代汉字研究成果。文章认为:“”是“州”的讹字;“”是“佛”的会意俗写;“”是“圣”的会意俗写;“”是“巍”的换旁俗写;“”是“属”的草书楷化;“”是“萨”的讹字;“”是“顺”的俗写;“”是“抓”的换旁俗写;“”是“交”的讹变;“”是“牵”的俗写;“”是“庆”的省写。


关键词:宝卷 俗讹字 考释


《甬言稽诂》的成就和不足

周志锋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摘 要:近人应钟撰写的《甬言稽诂》是一部考证宁波方言的专著,该书有不少创获,也有很多失误。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证了一批宁波方言词语的来源和本字;揭示了宁波方言语音演变的一些特点;探讨了一些有关方言来源、构词特点、音义关系、方言接触等理论问题。不足之处主要有:考证方面的疏失;方法论方面的疏失;多说并存与同词异解等方面的疏失。《甬言稽诂》存在的问题既有个人原因,也有时代原因,所以要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予以评价。

关键词:《甬言稽诂》 成就 不足 宁波方言

再论《三朝北盟会编》的语言特点与内部差异

许峻玮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 要:学界对《三朝北盟会编》的关注和研究还很不够,在版本流传、异文考辨、语言特点、词汇语法特征等几个大的方面都还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介绍《三朝北盟会编》及其作者徐梦莘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考察《会编》的语言特点,认为《会编》语言具有原始性、口语性、专业性三个特点,同时《会编》全书语言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现有研究指出《会编》语言存在的“文白之别”现象,实际上只是《会编》语体差异的一个表现。本文认为《会编》语言存在语体差异的原因有三个,包括文献来源不同、个人语言习惯不同以及为了满足交际需要。

关键词:《三朝北盟会编》 语言特点 内部差异 语体

说“薄板车”——兼论辞书对相关词条的释义

田启涛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摘 要:“薄板车”即“薄輋车”,指“以蒲苇等编织的帘席为车篷的车子”。文献中还有不少变体形式,作“薄笨车”“蒲笨车”“苇軬车”“苇笨车”“笨车”“苇车”等。《汉语大词典》收录相关词条5个,《辞源》《辞海》也有所涉及,但释义都不准确。

关键词:薄板车 薄軬车 篷车

“䶓箜”源流考——兼谈方言名物词的探源问题

黄沚青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吴语、徽语中多称针线筐为“箜(篮)”,写法不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明清以来的方言文献材料和古今音义关系,发现该词本字为“”。”指绩好的苎麻线,又写作“”。”指竹篮,该义项来源于“笼”。”如今主要保留在吴语、徽语、闽北方言中。在考辨方言名物词源流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语音规律、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等多重证据,方能将中断的词源重新接续起来。

关键词:吴语 徽语 箜  词源 

郭店简《唐虞之道》“訇”字诸解平议及新释

孙兴金    山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疑难字词释读需要从字形、音义、辞例、文意、用字习惯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本文以郭店简《唐虞之道》的“訇”字为例,罗列各家意见,分析其中不足。通过字形比对,“”应释为“訡”,分析为从言、今省声,即表“闭口”义的“吟”“噤”“唫”之异体。此“訡”字在句中表广义的“闭”。“万物皆訡”与《太玄经·唫》“万物各唫”结构、句义皆相同,指万物闭藏不生。“大明不出,万物皆訡”指太阳不出现,天下万物就没有生机,与后句“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正相照应。

关键词:郭店简 《唐虞之道》 訇 訡

探寻“准联绵词”理据的一种方式——以“婵娟”及相关词语的考源为例

袁   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汉语中有一类双声/叠韵的同义复合词,它们中的一部分受形符类化、语音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理据现多难以知晓,因而在释义时往往被误认作联绵词处理。本文将这类表层形式与联绵词极为相似的双声/叠韵的同义复合词称为“准联绵词”,并以其中的“婵娟”及相关词语的考源为例,提供一种探寻该类词理据的操作方式:在广泛搜集某一准联绵词多种异形的基础上,利用谐声、同源及事理关系,追溯其构成语素被掩盖的核心义,并将语素的核心义组配,重新代入准联绵词出现的各类语境进行检验,修正古书注解及现代辞书中的笼统释义。通过准联绵词的理据探求,有助于该类词释义的精准化、完善化与系统化。

关键词:准联绵词 理据探求 核心义 谐声关系 婵娟

“每下愈况”是怎么变成“每况愈下”的

戴佳文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摘 要:成语“每况愈下”源自《庄子·知北游》的“每下愈况”,两者并非直接转变的关系,而是经历了两次误解误用,关键在“况”字。“每下愈况”的“况”义为“滋、甚”。宋人误以为该字表示“比照”,化用《庄子》时把“每下愈况”错改为“每况愈下1”;随后,“每况愈下1”的“况”又被误解为“情况”义,“每况愈下2”由此产生并行用。误解误用不仅是词义演变的途径之一,有时也会推动新形式出现。这类语言现象背后的时代原因值得深究。

关键词: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 况 误解误用 宋代

唐五代碑刻所见“百牛”词义考

吴慧欣    

摘 要:唐五代蜀地的碑刻中有“百牛”一词,清人叶昌炽等猜测是“当时方言”。从文献用例出发,结合语境,考察社会观念,证明碑文中的“百牛”应指癞疾,这一词义的产生,可能受到出自《论语》的典故“伯牛之疾”的影响。

关键词:碑刻 《语石》 百牛 典故词

异形同源和同形异源——两种值得注意的唐代墓志典故词语例释

张永惠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 要:唐代墓志中存在大量典故词语,有些典故词语在唐代墓志中出现较为频繁,而辞书中却不见收录,各家著录亦未见解释,对理解墓志文意造成一定困难。今选取唐代墓志中7例异形同源典故词语和同形异源典故词语试作考释。

关键词: 异形同源 同形异源 典故词语 例释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的肯定语气词“在”

丁爱玲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位于句末的“在”,性质上可视为肯定语气词,功能上主要表达确认或肯定语气,兼带有一些状态持续义。本文发现,语气词“在”在唐初期书信中就可用于疑问句,且“在”的语法化程度很高,别于唐代正式公文,而与同时期及之后口语性强的文献一致。结合“在”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功能和句法表现,本文主张汉语方言的语气词“在”沿袭自近代汉语并有一定的功能扩展。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 肯定语气词 “在” 功能

郭在贻教授致洪成玉教授书札九通

《汉语史学报》编辑部 

摘 要:<正>(一)成玉先生:手教奉悉。冯君学有根底,又经名师指教,论文答辩决不成问题,至于考试一门课程,亦不过程续[编者按:当为“序”。]而已,当无大碍,答辩时间容另商议,以宽裕从容为原则。匆覆,即颂著安一九八七年郭在贻顿首十二月十八日(二)成玉先生:廿二日大札顷已奉悉。年前惠寄大著亦已收到。先生近年来著述甚丰,令人既钦且羡。

新发现郭在贻先生信札四通

尤   澳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杨祖荣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文学院 

摘 要:从拍卖网站上辑得郭在贻先生致周雷、潘仁山、姜新茂、张道贵信札合计四封,本文对信札内容进行释读,并钩沉其中涉及的学术信息,丰富有关郭在贻先生著述、生活等史料。从中也可以展现出郭在贻先生治学的纯朴品质,继承了浙江大学老一辈学者专注学术、脚踏实地的时代学风。

关键词:郭在贻 信札 拍卖




期刊简介   

   

     

     《汉语史学报》是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学术刊物。创办于2000年,第一辑曾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二辑起更名为《汉语史学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年一辑,2015年起变更为一年二辑。

     《汉语史学报》主要刊登国内外研究汉语史的学术论文、书评等,包括语法、词汇、语音、文献等方面,尤其注重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进行打通研究,或将汉语史与现代汉语及方言进行比较研究,提倡在充分掌握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探讨理论,强调原创性。对所有来稿均实行匿名评审制。


                                                                                              《汉语史学报》编辑部

本文来源:《汉语史学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刊讯|SSCI 期刊《应用语言学》2024年第1期

2024-06-09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语言研究集刊》2024年第33辑

2024-06-08

刊讯|《中国语言学报》2023年第21辑

2024-06-07

刊讯|SSCI 期刊《理论语言学》2023年第1-4期

2024-06-06

刊讯|《中国方言学报》2023年第10辑

2024-06-05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3年第14辑

2024-06-04

刊讯|SSCI 期刊《儿童语言研究》2023年第4-6期

2024-06-01

刊讯|SSCI 期刊《应用语言学评论》2023年第5-6期

2024-05-30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19辑

2024-05-28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东东咚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