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通知||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第2号)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

(第2号通知)

     构式语法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构式语法的构式观、互动观、使用观和演化观等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量化转向”和“社会转向”趋势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构式语法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为反映构式语法研究的焦点问题和最新进展,促进国内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经有关专家协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课题组将于2020年12月12日举办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惠临指导。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题及议题


论坛主题为“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议题(但不限于):

◉ 构式语法理论建设

◉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

◉ 历时构式语法(构式化与构式演变)

◉ 构式语法研究方法

◉ 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研究等)

◉ 构式语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二、专家简介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满华

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语义功能语法专委会副理事长。学术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兼及语言学史等,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相当一部分刊发于《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我国权威期刊,出版《体词谓语句研究》《威廉•琼斯:东方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等4部专著。现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专攻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既重视国外原典的解读,又注重将其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实践,在该领域已发表20多万字论文,代表性论文有《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关于构式语法的理论取向及相关问题》《关于构式的范围与类型》《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等。

林正军

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丹麦南丹麦大学短期访学。现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师范认证”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外语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教材·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及Pragmatics and Societ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论文集、教材和教辅用书4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刘正光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点1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统编教材14本。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一流专业(湖南大学英语专业)带头人,湖南省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主持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

陆俭明

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八大家”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自1981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挪威、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葡萄牙、加拿大、越南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或任教,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访问。代表著作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自选集》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

莫启扬

博士,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外文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在《现代外语》《外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及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近年着力从事构式语法、语体语法、韵律语法的理论与应用探索,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教学研究,并积极开展语言学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教学转化与科学普及工作。独撰《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词义结构和词语调节的认知研究》《语言在交际中规范》《汉语纲要》《汉语基本知识(语法篇)》《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著作7部,合撰《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三一语法:结构·功能·语境——初中级汉语语法点教学指南》和《汉语基本知识(语音篇)》等著作8部,合作主编《汉语语体语法新探》。共发表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理论语言学、规范语言学、二语习得和教学研究等相关领域学术论文110余篇(含合撰),语言学随笔80余篇、译文数篇,并参与多部工具书的编撰。

文旭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英语分指委委员。中国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外文学会会长。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Language Sciences,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中国外语》《外国语文》等期刊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首席专家;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或教材数十部,主持国家级等各级教学科研基金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翻译学、外语教育学。

张克定

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和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专著6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项目10余项,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三、主旨发言摘要


1

连词“何况”及“何况”句的构式主义解读

陈满华

摘要: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何况”已有不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对其基本用法至今仍有不同的描写。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何况”条显示了“何况”的两种基本用法(我们称之为“何况1”“何况2”),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该词条释文实际排除了“何况2”。另外,较早时期对“何况”的研究基本是传统范式的用法考察,侧重语义解读和前后项的逻辑语义分析,对两种用法的复杂形式注意得不够,某些颇有价值的句法特征被忽略了;语用方面的考察也还有缺项。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观察视野,以构式主义为主要视角,借鉴Fillmore et al. (1988)对英语let alone语法构式的经典研究方法,运用其可能性“量级模式”(scalar model),引入“文本命题”(text proposition)和“语境命题”(context proposition)的概念,进一步考察和描写“何况”及“何况”构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在证明“何况2”已是客观存在之外,还揭示更多相关语言现象。文章将“何况”与“况且”“更不用说”进行了比较,还简要勾勒了“何况”的构式化及构式变化路径。

2

语言构式的理据性研究

林正军

摘要:构式是形式和意义(或功能)的匹配体,包括词素、词、习语、句子和抽象结构(含抽象和半抽象的形态和句法构式)。构式论突破了语言系统的阈限,研究视域更加开放,把构式所体现的意义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加工联系起来,更好地解释了构式语义的外部理据。构式论还从语言内部组合以及图式与实例构式的关系层面,解释了实例构式的产生理据,很好地解释了复杂构式的理据性问题。构式论不仅研究语言还研究言语(即语言的使用),强调语境和语言使用者在语义实现中的功能和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备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3

“了”的“时、体与情态”三态合一

刘正光

摘要:汉语里关于“了”的研究一直有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一,根据胡亚、陈前瑞(2017)的研究,“了2”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覆盖“了1”,只是出现的频率有差异。第二,将来时的句子里可以用“了2”,因此而否定“了2”是表示“过去”的语法标记,而是情态助词。第三,据刘勋宁(1988,2002)的研究,北京话双“了”句里的词尾“了”可以省掉,黄瓒辉(2016)也提供了类似的例证。而世界上的许多语言里,“过去时”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尤其是态度上的主观性意义(Patard 2014)。如果,我们把“过去时”能够表示主观态度意义,看成是一种语言共性的话,为什么汉语里就要区分“动态助词”和“情态助词”,而其他语言里却仍然认为是过去时,扩展出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这里就涉及到理论方法、理论视野和理论观点的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无论何种观点都难以对“了”的三种意义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根据Langacker提出的时间二维性将“了”的各种不同意义统一进行解释,阐明语言的多功能性与民族认知与思维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4

构式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

陆俭明

摘要:构式语法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很多,诸如构式的核心理论问题,构式的范围问题,构式研究的方法问题,构式的应用范围问题,所谓“构式压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慢慢讨论,也只能慢慢讨论。构式研究面临一个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大家首先关注并商讨如何来完成这一任务。具体说,人工智能迫切需要语言研究提供有关边缘结构的“有效语言学知识”。报告将就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的关系、目前呈现的状况,人工智为何迫切需要语言研究提供有关边缘结构的“有效语言学知识”、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有效的语言学知识”具体指什么、对于边缘结构该如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体该怎么刻画与描写等问题发表意见,求教于大家。

5

“有+数量”结构事态编码的认知阐释

莫启扬

摘要:“NP+VP+有+数量”序列是一种话题结构。该结构以事件为话题,以事态为述题,是事件与事态的叠加,但凸显对事态的编码。“有+数量”结构激活一个特殊的概念参照点构型,为“NP+VP”所代表的事件在相关梯度中做出存在状态的事态定位。该事态定位是参照说话者的个体认知进行的,具有“主观判断”和“超出预期”的属性,这使其有别于无“有”常式句的客观陈述,也有别于动词拷贝句参照社团规约常量所做的事态定位。该结构属于存在句,“有”处于“存在”和“领有”用法的交界处。“有”字的肯定叙述使其适宜用于强调事件、事态或数量的存在,有别于强调肯定的“是”,也适宜用于增强主观性,弥补非作格动词因本身无得失义而在后续数量成分时主观性的不足。

关键词:“有+数量”结构;事件;事态;概念参照点;认知语法

6

构式语法的学理背景与范式创新 

施春宏

摘要:构式语法的兴起,既是相对于主流语法理论基本假设和研究路线所做的探索,其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有更大的思想变迁和学术思潮作为其理论背景。在构式语法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成语法是当时的主流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正是基于对生成语法的反驳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念。

       构式语法关于“构式”的经典定义鲜明地揭示了构式语法的立论之由:“所谓构式,就是指这样的形式—意义对,它在形式或意义方面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业已建立的其他构式中完全预测出来。”这个定义带有否定、排除意味的特征,针对的就是生成语法的“生成”知识观——结构式内部关系的组合性和结构式之间关系的派生性(后者实际是生成语法早期的派生观),由此而凸显了新的构式观:构式的整合性/完形性和非派生性。

       构式语法研究范式的基本推动力来自于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其创新性思路主要体现在:(1)知识性。构式是使用中的知识,具有形式和意义配对的完形性。(2)统贯性。构式在语言系统中一以贯之,凡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体都是构式,无论是实体单位还是图式性单位,也无论是哪一个层级的语法单位,在构式性上本质相同。(3)动态浮现性。构式网络是由构式作为节点联结而成的动态系统,构式中的节点及其关系都具有浮现性特征。(4)部分能产性。构式是部分能产的,构例分布具有偏态特征,呈现出频率效应。(5)表层概括性。构式习得的基础是所见即所得,其基本机制是表层概括。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路径争议和迭代变迁,这源于两者本体论承诺和方法论原则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这种道路之辨在语言研究中也有深刻的反映,从而体现为语言本质的自然(nature)和使然(nurture)之争。基于用法模型的构式语法强调语言的使然这一面,这影响了其基本的观念和方法。上面所述的构式概念及其理论特性都由此派生而来。

       构式语法兴起还有着当代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思潮的影响,构式语法由此而融入到新的知识论观念中。主要体现为:(1)建构论和浮现论;(2)现象学观念和方法的兴起和流传;(3)实用主义观念的浸透;(4)人本主义思潮的大趋势;(5)意义即用法,数据成知识;(6)复杂性系统观念的广泛渗透。

       然而,就目前的主流构式语法研究而言,除了特别强调用法论模型和重视统计优先策略外,尚无方法论原则层面的具体阐述,而且一般会基于其整体论观念而特别排斥还原论的研究路径。在论述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时,常有将本体论和方法论混同的情况。

       有鉴于此,我们在观念和方法上对构式语法研究范式做了进一步探索,提出了“互动构式语法”的分析路径。构式互动观可以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来看:从本体论来看构式互动,具体包括:(1)形义互动(构式形义特征之间的互动);(2)结构互动(构式结构实体之间的互动):一是构式内部的互动(包含构体和构件之间的互动、是构件和构件之间的互动),二是构式之间的互动(构式网络中各个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3)界面互动(语言系统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面之间的互动);(4)范域互动(语言系统不同范域之间的互动,如语法和修辞、语体、话语、文体之间的互动)。

       从方法论来看构式互动,互动构式语法分析路径提出了精致整体主义/精致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整体,重视还原,强化多重界面互动的整合机制分析。这实际上是现代科学还原论的基本原则。在这种研究路径中,特别重视构式中构体和构件之间的关系、构件的特征对构体特征形成和浮现的贡献。

       基于我们对构式语法基本理念的认识,并借鉴结构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发展路径,可将构式观念做了进一步拓展,进而构想出这样的构式性层级,以呈现构式语法理论的普适性:

人类语言的构式性

    →人类交际行为中的构式性

         →动物交际行为的构式性

              →……

                   →世界万事万物运行中的构式性

       至此,构式语法“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7

同语反复构式:特征、理据与理解

文旭

摘要:同语反复构式(Tautological construction)是一种图式构式,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分析命题,这样的命题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甚至有点像废话,但我们不可以小看,因为他们是绝对正确的,甚至会令人充满想象。本文基于汉语语料,并结合英汉对比,探讨该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认知理据及理解问题。

8

构式语法中的构式观

张克定

摘要:在西方语言学文献中,construction是一个早已有之的语言学术语,然而,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中,这一术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注重的是construction的形式方面,而忽略了construction的意义方面。自认知语言学诞生后,construction受到了高度重视,构式语法(包括认知语法和激进构式语法)对construction尤其重视。构式语法同时注重construction的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将构式视为形-义配对体,并将其视为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构式语法的构式观虽有其合理性和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不足。

【论坛日程安排、腾讯会议号及密码等相关信息将于近期在本公众号发布,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认知研究”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川洪

执行编辑:张钺奇

文案校对:屈宇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