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号:哄任开心

周翔宇 风财讯 2023-01-21



来源|风财讯 作者|周翔宇



这一场老人的大型木作展以及之后的阿拉善SEE公益慈善拍卖更像是被精心安排,就像董国强以及几位策划人一开始就给活动定了一个内部的代号,翻译过来就是:让这个老人开心。

 

展览现场,老人将自己置于一个木头屋子里,没有顶棚,门口守着安保,除非亲近之极的熟人会被老人请入屋子里合照、攀谈。一些不得进屋的人,顺着屋外搭着的梯子趴上屋顶,从高处俯视木头屋内。

 

老人更像在做一个行为艺术,他在屋子里盘木头,我们在屋子外面看着他。期间这位老人被叫出屋子两次,被认识的、不认识的社会名流们拽住合影,老人保持着微笑,被介绍着一个个人去认识。合完影老人重新回到自己的木头屋里,好像外面的展览与自己毫无干系。

 

外面的世界,人们指指点点,聚光灯闪烁。屋内,老人沉静如云。

 



起因 


老人开始做木雕完全是偶然的。

 

半年多前的一天,潘石屹约了老人和几位企业家朋友吃饭。其实吃饭是假,目的是号召几位企业家一起参与他发起的保护北京雨燕项目。

 

席间,潘石屹抱出一个木雕,说这是老人当天的作品。在座的几位都目瞪口呆——废弃的木条堆出的孤山,峭拔嶙峋,冷峻雄伟。这不是一件精致的艺术作品,却散发出粗犷的原始美感。

 

这件作品是老人今年5月在潘石屹的木头工坊完成的。潘石屹也是在今年突然迷上木工。他在自己的一个地下室购置了全套的机械木工加工工具和各种手工专用的传统工具,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在这里装备起了自己的“潘工坊”。



《小木屋》

 

此后潘石屹开始在微博上天天晒自己的箪和杖,并且开始在朋友圈四处送他的手工加机械生产出来的大碗,还会编上号和刻上名字。

 

5月的接连三天,老人应潘石屹之邀给他的摄影事业当了模特,又爬了后山,钻了竹屋,最后还逛了世园会,留下了柳绿花红的美景。分别之时潘石屹特意邀请老人去他的“潘工坊”看看。

 

潘石屹也许是觉得老人干了一辈子的房地产,只是在图纸上“指点江山”,以自己几个月的浸淫终于可以有资格在老人面前当一次“师傅”了。没曾想老人在50多年前当兵时曾一度在工兵排:爆破、架桥、修路,这些专业少不了的一项就是木工活儿。

 

知道了不为人知的往事,潘石屹撺掇老人试着做一件木头“玩意”。大家开玩笑可以做一把椅子,有的说做个大碗,还有说做搓衣板的。老人拿起桌上服务员订餐用的小纸卡,顺手画了两张草图,一张平面的,一张立面的,是一堆山围住一片湖。

 

这个想法来源于潘工坊里面的一颗盆栽,但是当时没有人看明白画的是什么!

 

等到在宴席上呈现出来,看到大家惊叹的样子,老人得意的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处女作,我还有很多创意呢,等我做一批,你们拿到筹款晚宴上拍卖,给咱阿拉善SEE多筹点钱。

 

在饭局当天,有人便“鼓动”老人将这件作品现场拍卖,最终被在场一位SEE会亲以50万高价收了去。


《湖》

 

这件叫《湖》的“首秀”作品,巧妙的利用了废旧木材上的残痕,以人类破坏环境时留下的痕迹来展示大自然的美,能感受到发自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老人不会刻意回避木料上的“瑕疵”。在一堆半成品的木板中,老人发现了一块有着明显疤痕的板,是从大树上与歪枝连接的部分留下来的伤,颜色已经发黑变色,这正是老人脑海里的湖。

 

最初潘石屹很疑惑,为什么专门选了一块有疤的板,但当老人在板上画出了湖四周的山形时,所有人都看出了这是一个天然的湖,深浅不一的木纹就像湖中的波纹,别有一番韵味。

 

老人说,材料无所谓好坏,艺术创造来自于人的内心,也许是见多才能识广,想象力会在大脑中自动浮现成一幅你想要表现的作品。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原料


如今依然很多人不相信那是老人的处女作。一个半辈子与房地产打交道的人怎么就有了艺术细胞了。潘石屹一直打趣,说老人不是个艺术家,他做木头艺术给大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勇气——原来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但是当第二件、第三件作品相继问世,再没有朋友去打趣,他们看到一位认真的老头。

 

刘春看到了沉浸于此的老人新的变化——老人打出第一件作品后,听到一片喝彩,皱纹开始舒展,头发慢慢变黑。此后,受到鼓励的老人一发不可收拾,着了魔一般见人就问哪里能够找到废弃的木料、树根,三天两头跑各种市场搜罗能用得上的材料。

 

这些材料,有潘石屹工坊里面一些原本准备丢弃的废木料,更多是用了阿拉善沙漠带来的枯木头、从四川寄来的竹根头、从紫竹院公园垃圾堆里面翻出来的黄杨木枝、还有从潘家园和高碑店购买的各种木料……

 

老人极好的人缘也帮了他很大的忙,没两个月,全国各地运来的各种树木的根茎就把潘工坊塞得满满当当,让潘石屹叫苦不迭。

 

其中就有崔永元送来的好木头,包括几把用木根、木枝打造的木椅,三条腿但有靠背,还保留着原有木头的生态形象。也有两大块是未加工的原木料,保留着原有的木纹和残痕。老人精心保存了每一份木料,他说每一份木料都是自然成长的见证,也是大家的心意,浪费不得,于是就连刨木花子都被保留了下来。

 

《城市森林》

 

老人解释了他对这些“木头”独特感情,作为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他在沙漠里亲眼见过那些木头,每一个都会用自己长长的根,困住十平米的沙。一棵一棵细笔一般的苗,要数年才能长成一米左右的样子,十几年才会有像样的粗干。

 

沙漠中多风少雨,梭梭的主干,没有一棵是直的,都是左右不同的弯曲,连树纹都是流水一般的弯曲。老人舍不得这种经历最严酷环境塑造的独特之美被浪费。

 

如果没有老人的心血来潮,这些沙漠中的木头最后的归宿也许就是牧民手中最好的烤羊腿的柴火。

 

而将这些弯弯曲曲的枯木头变成艺术品,老人翻来覆去摆弄许久找到了灵感——将带枝杈的树根,变成一股从天而降的瀑流。将枯木头端头部分切成片,利用已经破损的枝头形状,排在瀑流两侧,变成高山。按照瀑流的分流补上残枝,变成小河流的延续,一个高山流水就活了!



《湾》

 

童真


蒋方舟在一个雾霾天的下午去看了老人在潘工坊的作品。从石林、西湖到梯田、瀑布,她最后指着这些山水作品问,“里面的人呢?

 

老人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只有自然,个别里面有人物,也是小的几乎看不见。老人反问她,“你就说我做的像不像吧!”言语中的自豪溢于言表。

 

在乎“像不像”,而不是“好不好”,这是小孩才有的天性,蒋方舟没有在老人的作品里面看到人,她看到了一个像小孩的老人。返璞归真,就像毕加索那句流传甚广的话:“我十四岁就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老人有时候真像一个孩子,每次端详自己作品时的慈祥眼神;描述自己成果时的沾沾自喜;公益筹款活动自己作品被拍出高价时候的眉开眼笑,能够让人感受到的一份纯真。

 

所以这一场老人的大型木作展以及之后的阿拉善SEE公益慈善拍卖更像是被精心安排,就像董国强以及几位策划人一开始就给活动定了一个内部的代号,翻译过来就是:让这个老人开心。

 

现场一度出现了一幅有意思的场景。老人将自己置于一个木头屋子里,没有顶棚,门口守着安保,除非亲近之极的熟人会被老人请入屋子里合照、攀谈。一些不得进屋的人,顺着屋外搭着的梯子趴上屋顶,从高处俯视木头屋内。

 

老人更像在做一个行为艺术,他在屋子里盘木头,我们在屋子外面看着他。期间这位老人被叫出屋子两次,被认识的、不认识的社会名流们拽住合影,老人保持着微笑,被介绍着一个个人去认识。合完影老人重新回到自己的木头屋里,好像外面的展览与自己毫无干系。

 

甚至在展览开幕的致辞环节,老人也是留在了那个木头屋子里面。潘石屹在外面用提高八度的声音说,“希望大家都能听见,相信屋子里面的老人也能听见。老人盖了一辈子房子却始终与艺术无缘。但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地下室里面,就爱好上了艺术,开始创作。因此,在他看来,或许一个人盖多少房子并不重要,但最终能属于他的,就是一间‘地下室’。”

 

这一天晚上,老人在现场的确很开心。几件作品都被拍出了天价,这些所得将全部被用于公益环保事业。

 

在现场,老人被安排有一个发言环节,因为特殊原因,发言内容是提前审核过的。老人家没有超纲发挥,他说,无论人们对这些作品有什么样的评价,我都将义无反顾地用这种方式做出各种更多的作品,希望能用此来唤醒社会更多的人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对大自然的保护。

 

所有人像保护孩童一样在保护着老人的纯真。

 

就像那句话,稍稍改动——现实如山,愿你纯真如童。

 

《圣》

 

在拍卖环节之前,主持人叫了几位老人的挚友上台说一下各自对老人哪件作品最情有独钟。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山水、密林这些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作品:是一块造型奇特的木头,侧面来看颇像齐天大圣美猴王,老人在木作的头部位置镶嵌了金属环,给这件作品取名为《圣》,并配了一则小诗:

 

曾斗群魔胜诸仙

今欲转世回人间

只盼林深花果盛

代代山青水碧蓝

 

 

展览持续时间:

2019年12月22日-2020年1月15日(每周一闭馆休息)

每日开放时间:10:00-18:00

展览地址:北京798艺术中心


相关推荐:

独家 | 龙湖成立环京事业部,未来聚焦地产开发和智慧服务业务

链家贝壳状告好房通不正当竞争,后者反称其“垄断”

独家对话①|老骥伏枥,与单伟豹“空间折叠”对话的30分钟

独家对话② |韩飞宇:钢筋混凝土上的“绸缎”思维

独家对话③|何剑波:吹尽“狂沙”始到“金”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