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问Why,多问How,享受思维的乐趣|“耶鲁游学”学员心得

洪杉 红杉汇 2021-01-31



“耶鲁游学”的第一课,是从波光鳞鳞的吉尔德船坞开始的。


每天清晨6:30,阳光刚刚洒到水面上,近30位红杉Family成员企业的创始人、高管们,作为「耶鲁-红杉领导力」2019-2020级(第三期)之海外模块“耶鲁大学游学”项目的“新生”,就此开启了一天的学习——从发现和激活身体潜能开始。
现代赛艇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牛津-剑桥、耶鲁-哈佛这样的校际间对抗赛则让这项运动多了一些青春竞技的色彩。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代表着美国顶尖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联盟”(lvy League),事实上正是起源于校际间的赛艇比赛,准确地说,它是“常春藤联赛”。


在运动中感悟领导力和创业真谛,需要听者有心。耶鲁赛艇队轻量级组总教练 Andy Card 曾带领耶鲁大学赛艇队五次获得全美冠军,两度获得世界冠军,他在不经意间说道:“It’s more important to take the same pace and row hard than row hard and take the same pace.”(动作一致、奋力划浆,比奋力划浆再追求动作一致更重要。)


这句话引起了学员们极大的共鸣。如邻邻壹创始人、董事长肖志龙所顿悟的:“优秀的团队并不是某个队员的个人能力有多突出,而是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节奏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效率最高、速度最快。”之后,他把这些感受发到了自己公司团队内部的微信群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员们带着问题前来,并不是为了接收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享受被启发后的思维的乐趣,更是为了推动和打破原有认知的边界。在此分享其中11位学员的“私人感悟笔记”,看看他们是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

创业路上需要这样有指导性的帮助

-------


这次耶鲁游学收获颇多,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天文、地理、文学、经济、文化、前沿科技等主题应有尽有,让我有机会能够对这些未知的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全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另外一方面,通过同学之间的分享交流以及一周的体悟,在思想认知上确实得到了提升。耶鲁游学让我对于为什么美国可以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和超大体量的公司找到了一些答案。这对于我自己的成长和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帮助。


真正关注长期价值的思考

-------


耶鲁-红杉领导力项目,是一段不以“短期技能”提升为目的的经历。通过多样的安排,我们能有触及内心思考的体验。在耶鲁校园的一周,学校的建筑和氛围、老师分享的内容、同学的眼神以及博物馆、艺术馆的珍藏,让人从公司繁琐事务中抽离,从更广阔深远的人类发展视角去感悟和思考。我们的企业到底能给客户创造什么长期的价值?在人类历史的长远视角去衡量我们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意义?这些真正关注长期价值的思考,是对我最大的价值触动。


最大的收获是“一起学习”

-------


在今天这样的知识时代,我们要学知识其实有很多途径。但大家放下手头工作、抽出时间来到耶鲁游学,我觉得收获最多的是这种“一起学习”。


关于一个话题,大家会讨论出不同的观点,这是一个互相“照镜子”的过程。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利益关系的,不像在自己公司里,有人即便不同意你,但也可能选择不说。所以,此次“耶鲁游学”之行的价值,不只是以学到多少知识点来衡量,而是在一起学习的氛围中,大家自由表达、热烈讨论的收获更大。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体验。

面对未知,争取做出最好的判断

-------


一周的游学使我感悟颇深、收获满满。


课程的安排处处紧扣主题:推动知识和认知的边界。这一周的课程涉猎广泛,真的是让我们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更可贵的是虽然每门课程都好像跟创业“无关”,但是学完后发现,所有课程安排都是为了让创业者能够推动知识和认知的边界,跳出条条框框,对自己的事业有更理性的思考。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也经历过多次短暂学习或者培训,而这次的游学是我为数不多的几次能够全程专心而主动学习的经历,紧凑而丰富的课程安排带来了很多思考,也使我感悟到很多做人和管理的智慧。干细胞的研究是那么高深和前沿,但是林海帆教授可以解析得那么通俗易懂。有幸参观实验室,更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做学问的研究者,对他们产生敬畏。林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感悟最深,他说:“科学家永远是面对未知、面对未来,我们只能争取做出最好的判断。”企业家、创业者又何尝不是同样要不时面对未知、面对未来呢?我们唯有尽力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期能做出最好的判断。


天文学教授 Debra Fischer 对天文学研究的执着和几十年不变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了观测遥不可测的天体,他们每天都要在夜晚工作,为此放弃了多少可想而知,但我从她的风趣讲解中感受到她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


特别感谢红杉和耶鲁的同事们为我们安排这么精彩、高质量的游学项目,让我们在短短的一周里可以在国际著名大学的教室里,聆听这么多重量级教授的课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安排得别具匠心:校园寻宝、划船、“博物馆之夜”、西点军校的现场教学,等等,都让我记忆深刻。

把最朴素的道理想明白

-------

几天的学习里,既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也有干细胞研究的生物医学权威,还有解析大国崛起、大战略、组织管理、品牌塑造等不同领域议题的专家,我的最大感触是,他们以一种非常朴素的表达,在表达一种非常朴素的逻辑。这些知识点,你说我之前不知道吗?好像也听说过类似的,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认知。我在想,如果我自己要找到一个最朴素的认知,把我的事情做好,是不容易的。把最朴素的道理想明白,然后把它做到极致,这是一种很牛的能力。

论坚定信仰的重要性

-------


通过这几天在耶鲁密集性学习,感受到教授们钻研不同知识领域时从无知、了解、知之、掌握的过程,是一种面向新形式、新事物时有效的思维方式,也填补了惯性思维外的认知空缺。现在不管什么方面的话题、什么领域、什么内容,我都能用类似的思考方式理解和吸收,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从中衍生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感觉真好。


在耶鲁的学习体会最深的是:一流大学会时时刻刻要求、培养你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培养学生对社会真正产生一种本能的关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等学府作为大国重器的担当。通过在这儿的学习,我不光找到理想,更坚定了信仰,或者说是精神支柱。这是一种思考、比较的过程,有时甚至不是思考,而是一种单纯的感悟,体会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提高自己对信仰的认识。这对于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无论出现什么事情,都不会觉得迷失方向了。

真正的冲击是“技术为什么”

-------


Coursera 的 CEO Richard C. Levin 曾经说过:“We must help our society become what we aspire to be inside our walls - a place where human potential can be fully realized.(我们必须帮助改变社会,让它变成我们渴望的样子——一个人类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地方。)”过去我听到这句名言时,心里是在翻白眼的。但是,在这次“耶鲁游学”中所进行的真正深入的学习,开始改变了我的想法。


真正冲击我的是这里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吗?坦诚地说,并不是。真正冲击我的,不是各个专科的专家们做了什么研究,而是为什么做。我们会制造一个有上千个步进电机的机器人,却忽视了研究机器与人情感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使用更高级的核磁共振机器来扫描人的大脑,却忽视了可以用它来关注自闭症患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我们讨论竞争、增长和融资,却忽视了对内探寻快乐与死亡的哲学。


这让我想到了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间与自由意志》的作者、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y Bergson)。他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演讲中提到,当蒸汽机发明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十分开心,乐观的人们宣称,它将会代替马车,让我们更加亲近。今天,我们拥有了比马车更先进的技术,然而,让人们更加亲近这件事,到今天也都没有发生。科学和技术,就像人类的四肢延展,通过工具,我们可以触达更远的地方、控制更大的能量。然而,控制这些强大四肢的大脑,我们的仁爱力,在这几十、几百年里并没有多大提升。


这时,我们再来看 Richard 26年前说的话,就更能理解 Coursera 了。我们过去关注的都是能力、战略、增长、竞争、融资等等,而忽略了操纵这些四肢的大脑和心灵。这是此次“耶鲁游学”对我最大的唤醒。作为创业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杠杆能够去影响更多的人,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把耶鲁追求光明与真理的精神带回去,带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去。

要想获胜,并非要一直使用蛮力

-------

每天早上参加赛艇训练,让我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团队。优秀的团队并不是某个队员的个人能力有多突出,而是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节奏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效率最高、速度最快。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很强,按自己的节奏划,他以为自己在帮助团队,其实他才是团队前进的最大阻力。


良好的协同带来的是1+1>2的同频共振。团队上下一心,成员帮助彼此,才能使命必达。同时,要想真正获胜,并非要一直使用蛮力,而要有张有弛,讲究的是稳定性和耐力。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会把每个节的动作拆解,变成标准化的每个细节,分开步骤刻意练习,即使菜鸟也能很快熟悉和掌握。这就是优秀的人、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公司管理和做事方法:标准化、高效复制、高效执行。



认知比知识更重要

-------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我们不远万里,带着问题来到耶鲁校园,寻求光明和真理。我们带来的问题,有小我的问题,也有大我的问题。就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依然在创业路上,每天遇到问题都会去想的是,怎样帮助团队小伙伴持续地、更好地、更快地成长,怎样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怎样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这是我们作为创业者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当然,我们知道,通过在耶鲁校园短短一周的学习,没办法找到现成的答案来帮助我们做好企业。但是我们知道,认知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次耶鲁之行,我相信所有同学都会在不同层面拓展认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部分看法,改变我们对商业的理解,相信我们能够因此更好地去运作企业、创造价值。


能够来耶鲁参加这样的沉浸式学习是很特别的体验,“耶鲁游学”项目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场景,让我们能够放下平时的一些事务性工作,静下心来在这个场景里进行思考。令我个人受益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不同观点、不同主题而引发自我思考,老师则是知识的引路人。

这是一场知识的大餐

-------


我感觉你们的服务超棒!课程覆盖面之大之广,令人印象深刻。企业管理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现象之下的深刻原理,加上中方优秀企业家和西方资深学者的碰撞、企业家们相互讨论的激荡,产生无数智慧之火花和灵感之泉涌。一场知识大餐令我回味至今。

创业需要知识结构的多样与交叉

-------


在中美经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了耶鲁之行。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意见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从科学技术到历史人文、从企业管理到精神修养、从宏观趋势到微观细节,课程设置得全面而细致,教学内容扎实而前沿,感谢耶鲁和红杉的良苦用心。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企业管理者,我们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常会收获一些经验和教训,但这些经验和教训难以总结出一套成体系的方法论。耶鲁之行的许多管理课程帮我们系统性地梳理了管理要点和实践案例,也让我们对于企业管理和公司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回想这一周的课程,叙事经济学、大战略、干细胞研究、艺术鉴赏、地质学、天文学、冥想、幸福……每堂课都拓展了我们知识的边界,提升了我们视野的高度。想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对于每个创业者的要求就是知识结构的多样与交叉,创业者的上限就是企业的上限。而跨学科多领域的新知识给予了我们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与解决方法。


除了教授们带来的非凡教学体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收获颇丰,连每次晚上出去跑步,都在讨论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平时很少分享的经验教训、创业苦水都找到了分享的知音,无话不谈的状态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的秉烛夜谈。
再次感谢耶鲁和红杉的精心安排,期待我们再度相聚。


精彩花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