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推荐】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特约主持人:沈书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教学与学习的具体样式,取决于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认知水平与外部条件。不同的人与相关外部支持条件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生态”。学习生态既是变化的又是自洽的,并处在持续的建构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技术的认知高度也在发生重要变化,从早期的将技术看作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到将技术看作与人无法分割的客观存在,人与技术的关系正在变得密不可分。技术的存在与对教育的干预,必然会导致学习生态出现变异与重构。经历了“异化与优化”的不断冲击和碰撞之后,技术已经成为学习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影响、改变并重塑了现代教育关系。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技术的认识的持续深入,人们对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理性,“人、技术、自然”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组织结构催生了学习新生态的形成,并由此推动了人们对于学习的空间、学习的环境、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形态、学习的价值等的再思考。本组文章围绕“新生态”这一命题,从学习变革与技术理性的多维视角,分析了学习发生的机制,并从信息化2.0时代的新技术融合所引发的学习新生态的变化,剖析了学习的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一致性,尝试探索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空间,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系统和平台,引导师生在新型空间中建立新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与交互行为,并通过合理记录和分析相关学习过程数据,为教师提供决策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方法,以形成智慧化的学习路径。




学习新生态:构建信息化学习力

沈书生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学习生态是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的基本生存状态,学习空间中的因子的不同组合,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与其能力起点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并促进学习者形成面向未来社会的持续适应性。与自然生态相比,学习生态的关键特征在于学习者的认识发生和知识建构,客体变化与认知冲突有助于学习者产生求知的动力,学习空间中的因子组合,可以促进多重干预,并引导学习者不断完成自我调节,可以说学习生态的发展路向就是指向个体成长并促进个体形成社会适应性。新技术的发展过程,总是以提升人的能力为依据,并参考人的行为沿着由外向内的技术发展路线进行演进。现代技术实现了物联物通,延展了学习空间,空间中的因子组合的多样性,使得学习生态实现了从原生态向新生态的转向,并促进了面向“学习结构”的学习样式得以实现,便于学习者的主体决策。因此,学习新生态,就是在技术融合视域所形成的学习者与学习空间之间的关系的持续重构,其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构建信息化学习力。

关键词:学习生态;学习空间;构建学习力;物联物通;技术融合

作者简介:沈书生(1968—),男,江苏海安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研究。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构建

张伟平1陈梦婷2赵晓娜3白雪3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3.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主战场,构建2.0时代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关联”“协同演进”“动态平衡”等特征,突出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强调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包括了工具层、数据层、功能层、活动层和外围等几个部分。为构建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需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在省市县区和学校层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和班级层面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应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课堂教学;新生态;模型;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张伟平(1976—),男,湖北鄂州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化与课堂教学、信息化与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




信息技术时代智慧课堂的实践逻辑与建构

张鹏君

(河南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智慧课堂是强调学生智慧发展、融合了智能技术的课堂,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信息技术时代,加强智慧课堂的内涵性建设,需从人性化理念、协同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数据化评价、智能化平台等方面深入理解、夯实与培植智慧的根基;并遵循“强智能”“融智慧”“去技术”的实践逻辑,进行智慧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智慧课堂;融智慧;强智能

作者简介:张鹏君(1981—),女,河南周口人,博士,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人工智能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然角色及理性审视

冯春艳 陈旭远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人工智能将成为持续推动教育发展的技术支撑,为教学的创新性改革赋能、助力。在教学改革中,人工智能将成为教学环境的构建者、双师课堂的辅助者、教学过程的刺激者、学习结果的反馈者。与之同时,需警惕人工智能在教学改革中可能引发的问题,包括师生交往上的“身体缺席”,学习碎片化而难达深度,伦理安全隐患难以预估等。发挥人工智能对教学改革的应然作用,还需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瓶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加强技术监管解决伦理安全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信息化;大数据

作者简介:冯春艳(1987—),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人工智能与教学研究。



本专题出自《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