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0个教师节!将鲜花,掌声,祝福,送给他们!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4-09-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2024年9月10日,第40个教师节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做好教师荣休工作。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恰逢此时

首都师范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

蕴华育英,文脉相续

聚才凝智,薪传不熄


七十载风雨兼程

首都师范大学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教师

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撑起了首都基础教育「半边天」

见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石




老一代教育学者,博高深寔,振古开今。

新一代教育学者,勇于开拓,继古开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授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等585个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刁荣春等716名同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授予于渊等895名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授予王彦平等80名同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王军等99名同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与学校同龄,人民教育家傅任敢先生是创始人之一,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曾在此长期任教,是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五轮学科评估中都获得优秀等级,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序列。

傅任敢

欧阳中石

教育学院现有教师9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0%、党员教师占75.7%,拥有劳凯声、孟繁华、石鸥、田慧生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形成了以当代教育名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为引领的人才队伍。

学院坚守教育初心、勇担强国使命,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流教育学科”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和丰硕成果。

一、坚持“一融双高”汇聚党建成果,2021年获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提名单位,2024年获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1人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先进个人”,2人荣获北京市教育扶贫先进个人,1人荣获北京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锋”,1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2次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6个支部获评“先进党支部”,9人荣获“优秀共产党员”,2人荣获“师德先进”。

二、聚焦“攀登发展”聚力学科建设,传统优势学科持续发力,并在“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教育治理、校家社协同育人等领域主动谋划,近3年获批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获得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社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2024年承办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教育学科建设学术会议;依托“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设课程与教育论二级学科建设重要阵地;建设全国高校首家“教科书博物馆”;打造首都教育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科书论坛等国内国际高水平学术论坛品牌;成立“北京市教育学研究会”,秘书处落户教育学院;创办《教育学展望》学术期刊;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哈佛大学、伦敦大学、波尔多大学等建立学术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相继获批首都教育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首都“五育”融合育人创新中心等二十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

三、心怀“国之大者”创新教师教育,坚持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在全国率先创立教师发展学校,形成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创设“双链循环”机制,积极探索智能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教师教育“首都师大模式”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院本科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全校师范生开设4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60余门教育学通识课程。近5年来,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分别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1个教学创新团队获评北京市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4门课程获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3人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

四、“用学术讲政治”服务国家战略,多人受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蓝本的主要起草团队;参与起草《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2021)》《北京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22)》等专家意见稿,参与《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修订;“双减”政策实施评估、干部教师交流轮岗、集团化办学、中小学课后服务机制等50余项决策咨询报告被教育部、北京市等各级政府部门采纳。承担各类校长培训项目,形成多类别的教育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为北京市培训1100余名校长,涌现出徐华、薛丽霞、管杰、张华礼等一批知名特级校长,切实推动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首都基础教育在全国引领示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教师们以笔为耘,言传身教。担当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着无数栋梁之才。


近日,2024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结果出炉。其中,教书育人榜样22名,教书育人先锋361名,管理育人先锋244名,服务育人先锋240名。首都师范大学共有5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锋2人荣获管理育人先锋称号,另有2人被评为服务育人先锋




教书育人先锋



  育人先锋—张爱兵


一、心怀国之大者  矢志科研报国

张爱兵在学术生涯上孜孜以求,勇攀科学高峰,“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要求”,这样的信念伴随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行。

张爱兵先后在湖北大学、中科院动物所、日本京都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学习研究。上大学期间,他开始对分子生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科研工作的推进,他的研究领域逐步聚焦到昆虫进化与生态学。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读博期间,他有幸加入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空间遗传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基因流及近缘种系统发育的分子系统学重建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为了紧跟学术前沿,他又前往日本京都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他几乎全年无休,日夜奋战在实验室。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日学成回国,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凭着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张爱兵在昆虫进化与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步。自2010年起,张爱兵带领团队开始了对昆虫多样性的系统性研究工作。通过自学生物信息技术,构建了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鳞翅目有害昆虫DNA条码数据库,产生条码新数据13,000余条,摸清了京津冀地区农林害虫的本底情况,得出了京津冀鳞翅目昆虫多样性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为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的联合效应的结论。该项研究首次将DNA条形码方法引入群落生态学研究领域,体现了研究模式的关键创新,学术论文被国际分子生态学旗舰期刊《Molecular Ecology》以期刊亮点(highlight)文章形式发表,在领域内产生强烈反响。

张爱兵作为国内率先开展DNA条形码算法研究的学者,通过连续14年的探索,创新性地将模糊集合理论引入DNA条形码物种识别算法,开发了FuzzyID软件;并进一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开发了多模态物种识别新方法MMNet,真正实现了整合分类学的自动化需求,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进化与生态学Top期刊《Systematic Biology》等。在过去的10年间,80%的条码算法为张爱兵团队所开发,占全球现有方法的1/3,代表了领域内的两大重要分支,也改变了长期依赖国外软件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我国学者在条码算法领域“零”的突破!

2014年,张爱兵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五年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4项,在国内国际知名进化与生态学重要学术期刊Systematic Biology、Molecular Ec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

张爱兵始终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2022年,经过他与团队共同努力,获批北京市教委“十四五”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该计划立足于我国农林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昆虫和植物进行识别,聚焦“害虫防控”“植物抗虫”,力图探索我国农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张爱兵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植物与昆虫的互作网络,挖掘植物的抗虫基因,为害虫的精准防空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该项目也在科普示范方面取得效果,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我国农林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身先示范启智润心 

2009年博士后出站后,张爱兵首选到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源于博士导师李典谟研究员的精深学问、人格魅力的影响。张爱兵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在忙于科研的同时,在教学方面狠下功夫。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不仅讲授本科生专业课《生物学概论》、研究生《现代生态学》,而且向全校开设了科学通识课程《生态学基础》。

他秉承一流科研支持一流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讲授中极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家精神引领,既传授学术前沿专业知识,又注重对大学生做人的引导。课程受到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他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授课内容相结合,启发教育学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护者。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始终强调“我们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他能根据研究生的科研基础、性格特点和研究兴趣,划分不同课题小组进行分类指导;学术上他严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关,但在生活上对学生却总是充满关爱,他常说“有什么事情都和老师说,老师帮你想办法”,做到了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当学生在科研中付出巨大努力却没能达到预期结果时,他总是以个人的研究经历鼓励大家不惧失败、不要放弃。张爱兵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和学生指导中,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也更加自律和勇于钻研。经过硕博阶段的学习,学生建立了学术自信,感受到自身成长发生的变化,每位学生毕业时,都对张爱兵充满感激之情。

张爱兵获评“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我的导师·我的师门”评选中荣获“校园影响力师门”,成为受到学生真心爱戴的好导师。至今,张爱兵培养了近60位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成为科研院所、基础教育、生物企业的骨干。

三、勇于担当奉献   堪当时代重任

张爱兵大学时就加入党组织,他始终牢记党员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在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新时代,他以担负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为己任。作为学院的国家高层次人才,他被聘为做本科生的“领航班主任”,对此他义不容辞、欣然接受。他进入班级给学生做“为学为师”专题报告;疫情期间,带头给学生讲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他走进研究生群体,为研究生党支部讲授“建设美丽中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党课。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期间,他与研究生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纪。

他为人正派,做事公正,与人为善,淡泊名利。他曾担任学院生态教研组学科带头人、学院科研副院长。他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出谋划策,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有效提升了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由于表现突出,后被任命为生科院的院长。在院长岗位上,他团结同事、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凝聚全院师生力量,为学院发展积极奉献,带领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学院连续多年考核成绩优秀。

张爱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他在领域内享有较高威信,被选为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和北京生态学学会理事。他发起参与“昆虫学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引导广大昆虫学工作者,始终将科研工作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相结合,勇担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业害虫治理、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方面的重大需求,张爱兵在2021年组建了第一届中国昆虫学会蛾类专业委员会。他积极鼓励帮扶青年学者,组织学术技能培训及前沿交流活动,吸引了2000多名师生参与。

张爱兵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在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全方位表现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北京市及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育人先锋—付红兵


付红兵教授秉承“三全育人”理念,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围绕共同科学目标,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能协同攻关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紧密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以科研工作为支撑,培养学生不断创新、追求卓越;通过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立德树人培养复合交叉型创新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一. 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

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由付红兵教授领衔,围绕“有机电泵浦激光”这一从“0到1”的重要科学问题,潜心攻关10余年,形成了国内国际最具影响力的有机光电子学研究团队之一。该团队现有导师7人,包括教授5人(“万人计划”/杰青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以及博士生9名,硕士生50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能协同攻关的研究团队。

团队发展过程中,付红兵教授尤其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1)建立功能性党支部,在两周一次的课题组会上开展微党课,将党的教育和专业学习、科研课题有机结合起来,团队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进;(2)定期开展教学经验分享及学术交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和学术水平,激发其教育热情和创造力;(3)通过鼓励优秀人才申请课题,独立领导并承担部分科研任务,从实践中锻炼其科研组织和管理能力。整个团队创新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科研素养、能够将科研创新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核心科研队伍。2023年度,“光功能材料”团队获首都师范大学师德先进集体。

二. 以教学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付红兵教授及团队主要承担《化学基础原理》、《物理化学》等8门本科课程和《有机光电子学》等4门研究生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在不断丰富与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进展融入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积极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和青年教师的互助形式,通过“传帮带”,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如,鼓励团队中具有《材料化学》丰富教学经验的廖清老师与青年教师安存彬结对子,通过课程示范和手把手指导,实时对《材料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指导,目前安存彬老师已经成长为材料化学教学骨干教师。(3)面对理论难度大又是专业基础的《物理化学》等课程,组织4-5人的教学团队,通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实时反馈和研讨,提升了教学质量。(4)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打破教研室壁垒,组织集体研讨备课,整合无机和物化两个教研室的师资优势资源,建设相关课程群。由无机教研室承担的《普通化学原理》新成立两门课程。《化学基础原理》由团队成员中物化教研室的徐珍珍、吴义室、廖清承担。《物质结构基础》由无机教研室的郭帅等老师承担,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3年来,团队申报校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改项目7项;11人次校级考核获师德优秀及业绩优秀;付红兵老师被评为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

三. 以科研工作为支撑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坚持科研与育人相结合,努力在科研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严肃、认真、诚实、守信”的精神进行科研活动,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坚持科研与育人相结合,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努力在科研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以项目课题为依托,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提供就业指导和推荐,并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通过组织文献阅读、定期课题组组会汇报、研究小组集体讨论实验方案、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推动实验进展及相关成果的写作发表,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研究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重要的创新探索,取得以下成果:

1.依托化学系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平台和国家级重大项目,加强研究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团队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科研任务,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原创探索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总经费2300余万元。整个团队瞄准有机电泵浦激光从“0”到“1”的突破,发展新一代激光材料与显示器件,突破卡脖子限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激光增益材料,为有机激光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近3年来,课题组研究生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化学类和材料类顶级期刊 Nat. Commun. 2篇, J. Am. Chem. Soc.,6篇, Angew. Chem. Int. Ed. 6 篇。文章发表后,多次被同行引用、评论,他引次数近1000次,被X-MOL、化学+等学术媒体报道30余次。导师团队共指导研究生70余名,毕业40余名,其中鲍劲松、李莉、宫浩等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宫浩、梁倩获得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梁倩同学获2023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学生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顶级研究单位进行深造。

2.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维信诺液晶显示公司、八亿时空液晶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联合中国科学院,探索光电新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聘请多位产业界高级技术研发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度。通过和企业导师合作,一方面,取长补短,促进高校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一方面,企业导师将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引入到研究生选题和培养过程中,通过高校、企业合作横向课题,使得科研成果助力产业发展。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获取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精尖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联合培养的多名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维信诺液晶显示公司等单位成为技术开发人员。

付红兵教授目前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工作认真负责,团结领导班子,群策群力,领导化学系全体师生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化学师范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北京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获批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完成了人才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链条布局,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首都的贡献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育人先锋—袁广阔


坚持田野考古,爱岗敬业。袁广阔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品行高于学识,在学术界取得很高地位;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勤于钻研业务,教学效果突出,在培养良好的集体精神和教学成果转化方面卓有成效,深受学生、同事、领导的好评,先后获得首都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注重方法,平等地对待和理解学生,包容缺点,善于发现学生长处和闪光点。指导的硕士甘创业的论文《大汶口文化陵阳河类型墓葬的葬仪复原研究》荣获第十二届李济考古学奖;指导的博士秦存誉的论文《秦王寨文化研究》荣获202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毕业博士和博士后就业于中山大学、河北大学等著名高校,并已经成为青年骨干。

多年来长期坚持田野考古,在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开展文明探源工作。2023年带领专业在河南永城苗桥王庄遗址实习,在遗址中心区发现一处墓葬分布密集的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了一批玉器、绿松石及大量实用陶器;发现规模宏大的环壕聚落、集中排列的大型墓群、等级明确的葬制传统,以及多元共存的文化类型,这些发现为中原早期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考古学观察提供了新的关键性材料。后被评为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在他的带领下,考古学科从2003年建立发展到今天,师资力量完备,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上,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多次获评优秀主讲教师,学生评价高。作为专业负责人,带领本学科由2003年的新专业,到2011年发展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本专业在全国学科排名位列第11位,2022年本专业在全国学科排名位列前10。2020年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袁广阔同志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方面的研究。在《禹贡》河道研究、夏与早商文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发掘的辉县孟庄、焦作府城等遗址因有重大发现,2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黄河河道研究方面,实证了汉代以前的黄河下游并未发生改道,终结了《禹贡》黄河长期以来不确定的争议, 对挖掘和利用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各项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近五年以来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发表的系列文章,阐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2022年3次受中央电视台一、四频道邀请,在中国考古学大会、甲骨王朝等节目,讲解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成就。2021年参加北京大学流域文明系列讲座,主讲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的成果;《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两篇论文,分别入选2021和2023年度理论热门文章;科研成果转化与利用,效益显著。主持发掘的辉县孟庄、焦作府城、濮阳高城因有重大发现,而分别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些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和利用。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为中华文明的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及考古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育人先锋—韩华


韩华教授先后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负责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和全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参与学生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他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是党的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师范类特色,精心打造育人品牌,打造“五领”立德树人法,以“领学”“领讲”“领观”“领行”“领建”多层次、全方位、沉浸式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

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团中央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导师,倾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他担任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承担本硕博10余门课程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对三尺讲台心存敬畏,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产出丰硕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探索构建专题教学为“主体”,“研究型+互动型”为“两翼”,在线学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多维”的教学模式,获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用最生动朴实的话语带领学生们走进专业课堂,用思政课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弘扬红色文化,每学期带领各专业学生开展“共读一本书”系列活动,已共读《毛泽东选集》《西行漫记》《创业史》《红旗谱》等著作,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在线教育平台,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设《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课程,60万师生齐聚云端进行专题学习,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让党的“好声音”唱响基层每个角落,入选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度十大新闻提名奖。在教材建设中,他是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用书、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专家,参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获得首届国家教材奖二等奖。因教学成绩突出,他荣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等。

他治学严谨,潜心科研,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独立主持和完成4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其中1项结项优秀。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与中央和北京市重要文件起草调研工作。专著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撰写的成果要报获中央主要领导人重要批示。

他重视科研育人,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学术能力。他经常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进展、心得体会和研究方法,鼓励同学们每天进行阅读写作。带着学生静下心来学习、阅读和写作,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实践性活动,努力构建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大到框架思路,小到格式标点,均亲自指导、批阅、修改,让学生受益匪浅。他指导的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中国立德树人课程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爱国主义教育更好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研究”、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北京市双百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

他作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积极发挥师范大学优势,深度对接新时代教育发展新需求,面向中小学卓越思政课教师培养,增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与服务“双减”政策落实的深度融合,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围绕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带领师生团队,服务北京市中小学落实“双减”工作,面向中小学开设《万水千山话长征》《浴血抗战》《学法吧,少年!》《〈三国演义〉中的法律故事》《法眼读名著——〈西游记〉中的法律关系》《如果马克思也有“朋友圈”》等课程,把服务“双减”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实现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再到“教育他人”的角色转化,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有趣、易懂、接地气的课堂,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的更有意思,赢得中小学师生一致好评。主持的“本硕博贯通·大中小一体”的卓越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进一步推进了大学与中小学基于协同育人的行动探索,优化了师范生教育实践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经验。

他积极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入选清华大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编委会主要成员,承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等,每年负责调研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养情况,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发展报告,为相关部门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参与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担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对口支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育人先锋—王海霞


她从教21年,一直坚守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她践行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追求,追求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成就学生的育人境界,在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为旨归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她以身作则、甘为人梯,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带班策略贡献智慧,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一、秉承文以载道、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守“抱朴守真”的教育观

她坚定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胸怀“国之大者”,学习和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严格遵守《十项准则》的规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在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加强业务学习,在高三教学一线钻研与实践教育教学理论。

她善于以学科教学问题为育人契机,潜心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课下指导过程中,注重教育、引导学生树三观、讲诚信、正心正行,坚持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影响和教导学生遵守公德,秉持良知,求真向善。

她善于解决一线教育教学中的各类复杂问题,勇于承担艰苦工作,与年级各位老师团结协作、共同淬炼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涵养朴拙真实的育人品格、坚守真诚守善的育人风格,为学生的发展铺就成人的基石。

她组织师生参加北京市“见字如面”书写诵读活动,学生田明阳等十几人的作品在北京教育学会官方公众号展播,王潇蓬等7人书信作品收录在《见字如面-致敬亲爱的党——中小学生优秀书信集》一书中,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科幻作文大赛, 14名省级一等奖,1人全国一等奖;2人全国二等奖;她组织师生参加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写大赛,师生分获国家级获得二等奖。

二、创新激发思考、提升品质的教学路径,塑造“返璞归真”的教学观

她在新高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不断追求语文课堂的思政、思维生长力,在教学中激活师生共同读书思考交流的意趣,不断凝练成“返璞归真”的教学观。

她带领团队注重学习前测、摸清学情,明确真实学习的起点;捕捉、积累学习资源和资料,用于创设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境;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用以落实学生的学习步骤;明确基于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用问题链撬动学生发生真实的思考;基于单元整体与进阶进行学程设计,和学生共同研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她以生为本,不断追求“真教真学”、“教实学实”的教学品质,在日常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我、表达社会、表达人生,着力提升学生表达自我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单元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提炼概括、推断论证、提出创见。在拓展文化视野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

三、探索理论指导实践、引领专业成长的研学方式,形成学教研“全链驱动”的教研观

她默默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究课标指导下的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坚持课堂研究、考试研究、评价研究,在磨砺自身课堂质量的基础上反思沉淀、撰写论文,立项课题、开展教研工作,提升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创造力,拓展学科认知视野,丰富教学工作内涵,落实新课标要求,不断寻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着力点与前进方向。

作为课题负责人,她承担的十四五市级规划课题《指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高中学术类整本书学程设计研究》顺利结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基本问题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海淀区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成功立项;《大单元教学视域下指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的思考与设计》一文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优秀成果;关于单元教学基本问题的两篇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杂志上;《认知冲突与自主建构意义下突破单元教学重难点的实施路径》获得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三优”评比特等奖。

她与同组教师努力探索高中生涯指导策略和路径,尝试建立起以研究性学习为撬点的高中生生涯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性学习视域下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于2022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2023年《生涯探索与规划》案例收录在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一体化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融入实施的建议与案例研究”中;《研究性学习视域下高中生涯自主发展指导的行动探索与策略分析》一文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涯与学生发展指导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五年来,她参与了《思维型教学理论操作指南-思维型课堂单元教学案例》、《思维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育新教育》等书籍的撰写工作;发表论文近十篇,市区级论文获奖三十余篇。

四、甘于同侪共济、共享成长,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队文化

她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走得更远。作为年级组长,她在日常细节中及时给予青年教师陪伴助力、提供策略性跟进措施,在不断的问题生成、解决过程中磨合理念、引领指导,为更多老师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智慧锦囊和技术保障。

她遇事不推脱、做事力行担责,悉心指导年教师成长,对工作中一时出现迷茫的青年班主任她给予思想开导,点拨她化压力为动力,要顺势而为、及时小结;对课堂中出现学情不善掌控的年轻教师她耐心沟通,指导她灵活多元处理课堂问题的方式方法……她通过课堂巡视、听评课等多种途径及时与青年教师交流课堂驾驭、作业管理等问题,就实际学情提供教学指导策略。配合、帮扶青年班主任处理学生、家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好班主任的情绪疏导,带领班主任团队共同厘清学生问题,预估存在的隐患、逐类解决问题,为高三阶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精心教学,学生敬心学习,家长静心陪伴。

她积极推进班主任领导力及班级建设工作,和高三团队共同规划以“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寻求突破、共进共荣”为主题,根据高三学生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了各月引领学生发展的关键词。指导各班班主任根据主题和月关键词,有序规划、召开各阶段班会,各班呈现出主题一致、各美其美的班会,深受学生认可和欢迎。和她一起同组过的田老师说:“王老师有实力又肯拼,不光自己努力,还带着组员一起干事儿,我们虽然辛苦但是心理认她!”

她坚持从教学一线视角出发、梳理工作经验、提炼价值要素、反思沉淀成具有一定可操作意义的实践路径和探索举措,发挥榜样辐射作用,在更大领域和范围内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暑假承担了海南省新教师线上教学专题培训,2022年至2023年两次在北京市教研平台上完成市骨干专题讲座,2022年为教育部国培班语文骨干班学院做《论语》整本书教学专题讲座,为首都师大文学院本科生做兼职导师实践专题在线讲座,2023年在线对陕西吴忠市秦宁中学做思维型单元教学文科场专题指导,2024年3月为北京教育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学员做《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幸福教师》专题讲座,反响良好。

王海霞老师长期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身体力行、潜心钻研,对育新学校充满热爱与尊敬,对学生充满爱心与关怀,对语文教学充满敬畏与热忱。正是这种热爱和责任,激励着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在实现学校卓越的新愿景中贡献着力量,在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奋进征程上不需扬鞭自奋蹄,不懈追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管理育人先锋



  育人先锋—杨志刚


一、 立德立身,做理想坚定的领航者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的使命所在,杨志刚始终牢记育人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擎党旗、跟党走”,积极亮身份、做表率,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将党的理想信念铭刻于心,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在工作中保持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热情,勇于担当负责,不断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用实际行动提升育人格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杨志刚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领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悟原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行政和实验教学联合党支部书记,他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将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以集体学习研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把重点发言和集体研讨、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相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和交流。同时,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深入师生,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内化理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

在国家需要时,杨志刚更是挺膺担当,冲锋在前。疫情期间,他连续驻校50余天,处理学生转运、涉疫流调等事宜30余件,他坚守岗位,甘于奉献,奋斗于疫情防控一线。在驻校期间他走进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探讨科研课题,为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和推荐优质就业岗位,毕业生离校期间,他帮学生打包和搬运行李,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关爱。他把党员的忠诚和信仰书写在火热的工作中,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学生为本,始终与学校、与同学站在一起,让党旗飘扬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彰显了敢作敢为敢担当的模范形象。他本人也曾荣获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党支部书记标兵、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二、 浇花浇根,做培根铸魂的燃灯者

浇花浇根,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杨志刚坚持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理念,积极探索育人工作模式,带领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队伍注重解决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情感需求等实际问题,让思政教育掷地有声,让思想引领润物无声,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杨志刚重视思政队伍的建设,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动员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等不同群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他通过主持辅导员工作室,不断探索“第一班主任”工作机制的落脚点,设计“331”思政工作链,在“第一班主任”“领航班主任”、“专业班主任”三维班主任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他建立并积极实践“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育人作用,推进“理论课堂”“社会学堂”“交流论坛”三项课堂联动,在做好政治引导、价值引领的同时,注重思政教师与学生的双链条发展,打造师生发展共同体,并在核心期刊上论文多篇,形成思政工作的生动实践。引领带动本科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9项、市级227项,一等奖占比21%;32名学生走进教学一线,参与课后服务活动,实现大中小学生的双向反哺;65人在国家大型专项活动中担当志愿者,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除此之外,杨志刚坚持以党建为龙头,精品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思路,抓好学生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生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他注重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链条”,通过学院党委委员联系学生党支部“5+1”工作制度,他组织所在党支部的党委委员与学生党支部定期联系交流,开展工作计划指导、党日活动、党员大会、讲党课、工作述职五项活动,以及一对一谈心谈话,提升学生支部工作规范性,增强学生支部战斗力。他积极探索“党建+”的学生发展模式,以“党建+体育”打造“体育文化月”学院精品活动,通过十年打磨,累计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近百场,成为全院师生思想政治的引领平台、激发活力的活动平台、群众交流的服务平台;以“党建+社区”为载体,带领学生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共建,“一对一”结对为老人们提供智能手机使用“一站式”服务,该项目被评为学校优秀红色“1+1”共建项目;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打造“实践+课堂”思政育人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北大红楼等教育实践基地,在基地里上一堂党课、做一次调查、学一次党史,让学生党员身心接受沉浸式教育。

三、 育人育心,做学生成长的守望者

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杨志刚始终坚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从学生的困境出发,从学生的个人成长诉求出发,像父亲一般陪伴学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以赤诚之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投身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用最温柔的力量去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学生人生旷野的守望者,与学生同向同行。

2018年新生报到前,杨志刚在查看学生资料时,细心地注意到一名因失去双亲而承受情感与经济双重负担的维吾尔族女学生,报到时他便特意与学生做了交流,并在之后的工作中给予重点帮扶。经过他每周一次的深度辅导与耐心鼓励,学生逐渐找到自信,主动参与联欢会主持人、参演文艺节目等;并通过他为该生提供的校园资助渠道与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后顾之忧;最终,这名学生接过教育的接力棒,到新疆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这个学生从初来时的忐忑不安和小心谨慎,到后来的精神饱满和乐观向上,离不开杨志刚持续的关心和支持,学院像这样的困难学生还有很多,他始终把困难学生的事儿放在心上,真切地把关爱落到学生的实际困难当中,用爱心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用耐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立信心。

他还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网络等方式主动贴近学生,建立学生“一人一册”心理健康档案,守好心理安全底线。曾有一名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他亲自送学生到医院,垫付住院费用,并每周看望学生,与学生交流谈心,为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和水果,跟主治医生沟通治疗方案,驾驶自家车接学生返回学校。该生在校四年期间,他每学期都针对学生的选课情况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同时也邀请相关老师和学长辅导学生的功课,经过不断的努力,该生顺利毕业,反哺家乡。从学校到医院几十公里的路,他往返过无数次,也正是这一次次耐心的陪伴,给学生带去了心底的温暖与希望。

杨志刚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为抓手,不断开拓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学生提供资源平台与靶向服务,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用心用情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技能、奉献精神的新时代青年,用行用爱默默坚守在培根铸魂的第一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育人先锋—郭圆圆



讲好首都师大故事 传播校园好声音

用优秀的作品感染激励影响塑造青年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体现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上,就是要用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优秀的作品激励人、丰富的校园文化影响人、深厚的大学精神塑造人。

作为高校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员,我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要求,努力担负起校园“新闻人”的使命任务,通过新闻宣传凝聚师生思想共识,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思想保障;着力推动校园媒体阵地建设和新媒体队伍建设,探索新媒体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

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我刚在宣传部工作那年,采访我校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时,先生告诉我的座右铭。先生说,他这辈子最大的追求是当一名“教书匠”。或许是作为文化大家的先生的朴实的话语震撼和感染了我,工作这许多年来,我也一直把“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这八个字默默记在了心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恳耕耘,像我们的师长那样淡泊名利、脚踏实地。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认识了越来越多为了学校的发展建设努力耕耘、辛勤付出的老一代专家学者,了解到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呕心沥血、谆谆教导的名师大家,接触到许许多多青春少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学子……建校70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学校也锐意进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想把我看到的听到的这一切都传递出去,让激励和影响了我的这些故事,通过我的工作被更多人知道,让一代代首都师大人的不懈奋斗为师生了解、社会知晓,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在“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上尽到微薄力量。

打造宣传名片,讲好“首都师大故事”。作为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我的主要是负责学校新闻网、新媒体、对外宣传与展示、舆情监测应对、影像中心、学校中英文网站主页建设与管理,以及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等。

我参与学校各类重大任务保障和重点宣传工作,如学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项工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专项工作;学校第十三次、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宣传,学校建校70周年宣传等。通过打造校内外宣传品牌、做强新媒体传播矩阵,统筹学校对内对外宣传。针对新闻网、新媒体、宣传展览等不同阵地特点,我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学校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工作亮点、学子风貌,挖掘提炼和传播推广学校精神、学校文化。

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份努力都为师生知晓,都获社会支持。通过新闻宣传,讲好“首都师大故事”,进一步凝聚师生力量,增强干事创业勇气,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保障,助力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学校尽早实现进入全国师范院校“第一方阵”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贡献校园“新闻人”的力量。

汇聚融媒合力,讲好校园故事。面对学校“大情小事”,充分利用好各类媒体平台,针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特点,有侧重策划宣传。统筹校内官方媒体和各二级单位网站、新媒体,有计划、有步调、有组织、有联动地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分众化、高层次、有深度、多载体”立体宣传格局。

2023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统筹推进学校各类媒体平台和校内校外宣传工作。建设专题网站,开始新媒体、新闻网宣传专栏;学校各新媒体官方账号以图文的方式,发布学校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及成果,全网累计阅读量超百万。策划对外宣传选题,围绕学校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入,推出北京电视台新闻专题报道《首都师范大学回应社会关切,打造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北京日报专栏报道《首师大牵手16区共建基础教育学校 居民家门口再添优质校》;北京日报专版报道《首都师范大学精准发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等。

为迎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制定筹备和会议期间工作方案。精心策划布置《弘扬攀登精神 勇担强国使命——首都师范大学改革发展成就展》和《首都师范大学基层党建巡礼》宣传橱窗;拍摄制作《奋力书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新篇章》学校党建专题片;编制《中共首都师范大学历次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概览》;制作学校十四次党代会专题网站;策划重点外宣报道;配合工作步调有计划推出新媒体推送,营造“全校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舆论氛围。

发挥协同育人,建设学生新媒体记者团队。我不断在提升团队能力水平上想办法,保障团队高效运转。2023年,在新媒体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收获了全网总计超4500万次的点击量。我们的推文既有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关乎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大”内容,也有贴近师生、追踪媒体热点的“小”事件。在唱响校园主旋律,讲好首都师大故事,主流舆论思想引领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团队制作的《美丽中国》(首都师范大学版)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重点推荐,单条播放量超200万次。近年,学生团队拍摄的短视频连续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获奖;参与市委宣传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活动,获“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项目一等奖;获多项“香山杯”北京教育优秀新闻奖。

每年带领学生团队有组织、有主题地产出优秀新闻宣传作品,让学生在学习新闻宣传本领的同时,提高能力和思想理论修养。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带领学生团队拍摄制作百集《首师学子讲党史》系列短视频;2023年与校图书馆、学生处、研工部联合推动书香校园营造,拍摄制作《首师·阅读》系列短视频;2024年我又带领学生团队“学习教育家精神,做出彩首师人!”,拍摄制作《首师“大学习”》系列短视频。三个系列短视频的全网年均播放量超千万次,收获良好传播效果,提升了学校的网络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尤其是《讲党史》系列短视频被央视频客户端收录进“建党100周年红色地图”,人民日报客户端、强国平台均在首页做重点推荐。

所有这些视频从策划、撰稿、资料收集、录制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程由学生记者团队参与,而我则是辅助、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逐字修改把关订正讲稿,指导完成拍摄制作,提出修改意见并最终审核视频发布。通过全链条、沉浸式参与优秀新闻宣传作品生产,学生团队提升了理论和思想修养,提高了新闻宣传和视频制作的业务技能,同时他们还发挥朋辈作用,身体力行影响、教育身边同学,达到“以人育人”效果,带动广大首师学子共同成长。真正做到了,用优秀的新闻宣传作品感染、激励、影响、塑造青年学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服务育人



  育人先锋—胡夏



 在“极致”服务中绽放生命之光


胡夏在首都师范大学兢兢业业工作了26年。她自觉遵循“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标准和期望,“筑牢信念之基、把稳思想之舵”,秉持“管理即服务”的育人理念,将教学秘书工作做到了极致,不遗余力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攀登计划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一、春风化雨育桃李

作为教学秘书,胡夏以赤诚的教育情怀和精湛的业务不遗余力地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心理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对本科生实施精细化培养,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今年我院深造率达到55%,位居全校第二,这其中也蕴含着教学秘书的辛勤付出与积极贡献。胡夏用心用情指导学生做好升学规划,在关键节点促进学生的卓越发展。如蔚祺大二时对升学之路举棋不定,胡夏结合该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往年的升学数据和成功案例与其深入探讨,他因此豁然开朗。如今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篇SSCI国际期刊论文,斩获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录取,立志学成归来好好报效祖国。2020级雨涵品学兼优,专业功底扎实。为了让她有更大发展,胡夏与学院教授为她引荐了北师大的校外导师,雨涵得以进到北师大重点实验室课题组。胡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雨涵珍惜机会,好好展现首都师大学子风采。雨涵执著进取,成功保研到北师大,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夏注重拓展育人路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提升育人成效。她爱生如子,在学生孤独无助时给予温情陪伴,在其困惑迷茫时指引人生方向,深度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学院小雪同学家境特殊,胡夏了解后经常与之约饭,鼓励她克服困难心无旁骛地走好自己的路。小雪坚定志向奋发努力,顺利升学至中科院心理所并博士毕业,如今成长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多次受邀为学弟学妹分享成功经验。她感慨道:“胡老师在我处于人生低谷时雪中送炭,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引路人”。胡夏对学业暂时落后的学生关怀备至,赠书谈心,引导其改善学习方法、做好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促使其迎头赶上遇见最好的自己。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抓手。她和学院教授历时一年精心指导学生团队回应时代关切,精益求精地打磨项目文本,潜心做赛前沉浸式演练,2024年在全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一举夺魁。

二、勇担重担讲奉献

自1998年留校,胡夏相继在教育学院和心理学院工作。这两个学院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流的院风和温馨的氛围。胡夏在这两个大家庭里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培养,感激之情永驻心中。2017—2018学年,在心理学院新成立的过渡期,胡夏承担着两个学院的教务工作。工作量较之前翻了一倍,她不惧艰辛,高质量地完成了两个学院的教务工作,受到了一致好评。

长期以来,她总是积极主动帮助学院做好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为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和产出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和产出是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工作,胡夏勇挑重担,与学院教授勠力攻坚。在省部级竞争性项目申报的关键期,她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投入文本的精修工作。如2023年学院有位教授的《认知心理学》课程参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胡夏结合课程负责人创建教学平台这一举措帮着凝练课程特色、精修文本,最终成功获奖。这位教授受到隆重表彰后情不自禁地说:“胡老师没日没夜帮着修改材料付出了很多,军功章有胡老师的一半!”高质量服务师生的事迹经常发生在胡夏身上。

面向心理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胡夏积极主动、勤勤恳恳地参与了如下方方面面的工作:教学评估、非师范专业建设与潘菽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师范专业建设与卓越师范生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本科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本科教育国际化、教学成果奖培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面向全校卓越教师及拔尖人才培养,胡夏高质量地参与、完成了如下工作:面向全校师范生开展《教育心理学》《师范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每年服务学生近2000人。负责心理辅修专业和二学位班的教学管理,每年在读生约55—260人,培养拔尖复合型人才;每年开设10门通识选修课,服务全校本科生。

 心理学院成立之初创办继续教育,胡夏兼任成教秘书历时2年,参与制定培养方案,负责成教班的招生、教学实施、150名学生的全程管理,保质保量完成了初创期的继续教育工作。此外,面对学校急难险重工作,她不惧艰险挺身而出,如2022年12月她驻校一周投入疫情防控,与团队共筑校园生命健康屏障。

三、潜心钻研结硕果

“师者辛劳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胡夏利用节假日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胡夏以核心成员参与了两项国家级、省部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以教研促发展。

如何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便稳步提升其质量和效益,胡夏对这一课题关注良久。2023年寒假,她广泛查阅中外文献,结合实践深入探究这一课题。她认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在长期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自觉传承这一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将它融入拔尖创新人才遴选和培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鉴于此,她从理论逻辑烛照、问题逻辑审视、内容逻辑剖析、实践逻辑应对这四重逻辑对科学家精神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探究,以期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提升其质量和效益。整个假期她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深深沉浸于这一研究,终于写出了1.2万字的论文。后经与合作者的深入切磋和反复精修,最终发表在核心期刊《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第3期。

胡夏信奉“天道酬勤,功不唐捐”。2010年以来,她在学校和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如下成果:2024年指导吴珂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一等奖;2024年指导陈靖炎荣获全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心理学产品设计分论坛一等奖;2022年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人格心理学”教学团队成员。她9次获评校级优秀教管人员,5次获评校级年度考核优秀,3次获评校级档案工作先进个人,1次获评师德考核优秀个人,1次获评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权威及核心期刊论文7篇,发表普通期刊论文15篇。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你怎么样,祖国便怎么样。”秉持这样的人生信念,胡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炽热的情怀将教学秘书工作做到了极致,持续为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贡献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将“小我”的进步融入“大我”的发展中!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育人先锋—马良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安静而纯粹,庄严而厚重,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应该是幸福的。从2010年入馆工作以来,马良老师始终怀着敬畏、感恩的心,秉持“三全育人”理念,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读者为本,服务至上”的初心。

一、履职尽责,在岗位坚守中彰显育人担当。

马良老师目前的岗位为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综合办公室主任兼图书馆兼职会计,2022年担任馆长助理。作为图书馆整体的服务保障部门,综合办公室承担了财务、物业安防(四个校区馆)、固定资产、公共空间及设备管理、人事党务、证卡服务、退休等多方面工作。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事情繁杂,责任重大,在担任主任九年期间,马良老师积极服务师生,为领导献计献策,为同事排忧解难。协调图书馆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图书馆内部各个部室的工作,推进流程化和制度化建设,使各项工作依法依规顺利开展;图书馆多校区开馆,读者流量大,公共空间、设备设施管理复杂,许多临时性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为了保障读者正常使用图书馆,各种基建、维保项目通常在夜间及寒暑假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马良老师能够冲锋在前,屡屡牺牲假期全程监管,曾在后半夜协助电气消检,在年三十维修大门,用实际行动保障图书馆基础运行。

二、用心用情,在读者服务中提升育人水平。

在良乡图书馆担任负责人时,马良老师与大一新生读者朝夕相处。新生利用图书馆经历少,对学校及图书馆陌生感强。马良老师以新生入学、入馆教育为抓手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指导同学们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用亲切的话语、事无巨细的回答消除同学们的紧张和迷茫,帮助他们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针对图书馆不允许读者占座、不允许个人物品滞留过夜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明白,也颇有怨言,有时甚至还与工作人员发生矛盾。面对这种情况,马良老师主动联系,坚持面对面解释图书馆的工作,让同学们明白空间资源紧张的实质以及图书馆工作的困难。在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距离的同时,也消除了图书馆与读者的隔阂。

在担任综合办公室主任后,努力做好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用热心周到的服务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积极与校研究生会、学生会权益部等多个学生团体联系,主动公布自己的企业微信号,第一时间接收、回应读者的诉求;组织召开读者座谈会,倾听、了解读者心声;近几年累计解答校长信箱、网上留言几百封,任何读者意见,务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针对各类意见积极协调,破解难题,图书馆的多项工作根据读者的建议得到提升。

三、最美逆行,在关键时刻中扛起育人使命。

疫情期间,马良老师配合馆里积极落实学校各项防疫部署,坚持图书馆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入馆检测体温、制作提示标语、规定指定座位、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等等。马良老师还担任北一区图书馆联络员,协助制定多方位应急管理方案。2022年5月及11月,疫情封校期间先后两次驻校值班。作为北一区唯一在馆工作的正式人员,在馆领导的指挥下捋顺物业、安防、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工作,处置多起应急情况,保证了几百名读者在馆的正常学习;封校期间支援学校整体工作,不顾自身危险化身“大白”,到宿舍为隔离学生送饭等等。

四、以文化人,在阅读推广中发挥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效推广阅读活动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担任综合办公室主任期间,马良老师参与并组织实施图书馆整体“读者服务月”活动,负责多项阅读推广活动,其中反响强烈的系列活动有:师生共读“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阅读讲坛(2016-2018年)、古籍拓片展览、图书馆空间服务现场咨询等。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培养爱国情怀;引领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建设,培养拼搏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润物无声、持之以恒地推动大学生养成教育。

马良老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图书馆“读者为本,服务至上”宗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勇担当、善作为、甘奉献、育新人。入馆工作十四年以来,不论在哪个岗位上,爱岗敬业、马良老师尽职尽责,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满足师生对于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期待,努力把图书馆建成师生心中最美的“天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深耕课堂,传道解惑。殷殷嘱托,谆谆教诲。润泽德育,言传身教。

何为师?

历史学院徐蓝教授这样回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为一时之名利,不争一日之短长。乐观豁达,身心健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七秩风华,岁月如歌

从1954年到今天,近七十载春秋悠悠

首都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办学理念

砥砺前行,矢志不渝


在第40个教师节

祝愿全体教师

节日快乐!



往期回顾

北京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主题汇演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7元起捐!“挚爱首师”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校友小额捐赠来啦!

启航!首都师范大学举行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编辑:关雅萌

责任编辑:窦玥

审核:郭圆圆

内容综合来源于:新华网、教师工作部、校工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都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