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法律人为何要读点文学

2018-03-14 张海迪 智合LawSchool


作者 | 张海迪

来源 | 智合LawSchool

前段时间,在微信圈看了一篇文章《龙应台:为什么法律人要学习文史哲》,很受启发。周国平曾说过,评价一本书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能否激发你去写点东西。作为一名法律人,看了这篇文章,确实有就文学方面谈些看法的冲动。

01

文学“使看不见的被看见”

法律人,尤其是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律人,主要工作是处理各式各样的矛盾纷争,遇到的人也是形形色色,而文学是“人学”,同样讲述人的悲欢离合。那么已“阅尽生活百态”的法律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何还要去读读文学?是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还是有利于拓展业务?个人比较欣赏龙应台在文章中提到的说法:“使看不见的被看见。”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看看文章中援引的例子:

大家都读过鲁迅的小说《祝福》,里面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悲惨的女人,她本来是一位勤劳、干净的佣工,后来丈夫得病死了,儿子被狼叼走了,她就变得疯疯癫癫了。我们读了小说,会为这位苦命妇女的不幸深感同情,会为祥林嫂对儿子毛毛的无尽思念而心怀感伤。可假想一下,如果我们与祥林嫂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每天见着祥林嫂,都会听她讲着相同的话:“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开始的时候,你会同情她,但天天如此,你会不会像小说中的人一样躲着她,甚至在背后嘲弄她,学她的口吻:“我真傻,真的……”

生活中,世俗的东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我们每天忙着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表现着人们都在表现的冷漠,却忽视了我们的内心。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是以一种静观的姿态体味生活,才会真正看到人应该有的真、善、美。

作为法律人,在办理具体案件时,经常为当事人看似无理的诉求而苦恼,有时因为沟通不畅还会大为光火。可冷静下来,我们可否耐心了解过当事人诉求背后的故事?我们机械而熟练地使用法律的同时,有无审视过自己日渐麻木的心灵?

02

文学使我们对生活报以理解的同情

法律无外乎人情,多读文学作品,会让我们对生活多一些理解的同情,在分析法律问题时也会更容易贴近本真。

在文学作品中,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每一本书,每一个主人公,都是一种人生。说苦难,有余华的《活着》,阎连科的《日光流年》;讲荒诞,有卡夫卡《变形记》。看多了这些,你会理解苦难,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别人。因为理解,所以接受,接受自己的局限,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因为理解,所以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会知道别人骄傲的脸庞下可能藏着一颗与你一样小心翼翼的心。周国平有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某版书的背面有这样一段书评:读着满纸的冷峻和温柔,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但作者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陪着他的寂寞的还有另外一群寂寞。

对于人来说,这种“陪伴”是最重要的。有人说“只要有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为什么同学之情那么珍贵,因为是同学相互陪伴着经历了人生中思想最纯真、梦想最真诚的岁月;为什么人会对父母那么眷恋,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父母的心永远跟着我们、牵挂着我们,我们漂泊四方,无论成功、落魄,家永远在那,温暖如初。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说一个人三十岁时,基本上独立了,到四十岁呢,又经过十年打拼,家庭、事业都已趋于稳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家庭的顶梁柱,没有什么可困惑的了。而五十知天命呢,听过一种说法,说“知天命”,不是懂得了天命,而是“知天命之不可知”。辛苦打拼了几十年,人生又得到了什么,有多少是为了自己,有多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呢?

文学让人通过看别人的人生来反思生活,反思自身,进而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作为法律人,如果真正做到理解当事人,同时自己的工作也能获得当事人的理解,实乃“幸甚至哉”。

03

人生是一段旅程,旅行途中需要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的

法律人,以笔者从事的律师行业为例,虽然提供的是专业的法律服务,但很多时候律师无法决定案件的结果。这就要求律师在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完善法律产品的同时,努力将过程做到完美,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自己也能为结果未达到预期而有所释怀。而这种对完美 53 32581 53 17277 0 0 4912 0 0:00:06 0:00:03 0:00:03 4949的持续追求,会成为我们的工作动力和成就感来源。

哲学家喜欢追问:人活着为了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活着什么也不为,人活着就为了活着本身。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段旅程,人的任务是尽量让自己的旅程精彩,所以人才会努力、用心,不断地挑战和经历。可是人如果真的要让人生更精彩,还是要不断给自己设置目的地的。

史铁生有一部小说《命若琴弦》,小说中描写了两个瞎子,老瞎子七十岁,小瞎子十七岁,两人相伴,说书为生。最近老瞎子很是兴奋,因为他师傅临终前给他留了张药方,说只要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拿这个药方去抓药,吃了就能看见东西了。他师傅说,他记成八百根了,没弹够。所以没老瞎子从二十岁时开始弹琴说书,现在离一千根琴弦只差几根了。那是个秋天,他们来到一个叫野山坳的地方,是个大村子,生意一向不错。小瞎子十四岁时跟着老瞎子学说书,最近他也很兴奋,因为在野山坳,他认识了一位声音很好听的小姑娘。这一天老瞎子终于弹断了第一千根弦,第二天一早就上路抓药,而小瞎子借口身体不舒服留下了,他喜欢听小姑娘说话。老瞎子本来说十天就回来的,谁也没想到他去了那么久,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原来他去抓药,药铺老板告诉他药方其实是张白纸,上面一个字也没有,他不信,问了许多人,都说是白纸。老瞎子在药铺门口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是几天几夜。他仰望苍天,脸色苍白,有人以为他疯了,安慰他、劝他,他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他走下去、活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得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很难再拉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

他最后还是回去了,他记挂着小瞎子。

可他回到村里时,小瞎子已不知去向。人们想了很久,才说是在兰秀(小女孩)嫁到山外去的那天小瞎子不见了。老瞎子一切都明白了。他在雪地里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升上火。小瞎子渐渐有了哭声,老瞎子放心了,任他尽情地哭,只要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说。

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傅,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地弹吧。”

“师傅,你的药抓来了,看得见了?”他伸手想去摸师傅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够一千二百根,我没弹够,记成一千了。”

他把药方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就像自己的师傅当年给自己那封一样。

对于老瞎子来说,目的本来没有,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人生是一个旅程,作为法律人,我们都想着让旅途的风景更美,旅程更精彩,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理由。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 | K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