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

❖❖

目录



摘要

审美—审丑—新审美:论审美文学批评的演进

作者:曾艳钰

作者简介:

曾艳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摘要: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关键词:审美;审丑;新审美主义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学学科的承继与发展

作者:陈昌来、杨伊

作者简介:

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杨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摘要:中国语言学自先秦以来,不仅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形成独特的研究传统。近现代之后,中国语言学逐步转型,学科细分所致的新的研究态势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新文科要求。中国语言学需要在承继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走“大语言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文科;新时代;语言学;大语言学观;交叉融合

突破与重构:新文科建设的价值逻辑与方法论原则

作者:严孟帅、雷云

作者简介:

严孟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雷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摘要:新文科建设之所以被提出并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学界的关切,根本上是要解答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原点性问题,直接动因是如何让人文社会科学适应世界大变局和人类新发展。因此,瞄准当今时代大变局,解决当下人类新问题,提振并重塑高等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新气象,无疑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诉求。为了进一步澄清新文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从新文科建设的跨界统整价值、新文科建设的内在动力价值、新文科建设的新知创获价值和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方法论原则等四个维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突破与重构;价值逻辑;方法论原则

中国数字文化出海与软实力构建

作者:洪宇、刘福利、颜昊

作者简介:

洪宇,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刘福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颜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数字文化出海已构成我国国际传播“拓体系”的重要方向。从系统性、过程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本文对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短视频这六大领域的出海态势与能力构型作出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数字文化的产业化生产与流通仍然受美国媒体巨头引导的全球语境下,中国互联网产业以沉浸式、虚拟化媒介技术的新发展为契机,积极锻造新的传播空间与媒介业态,并在内容产制、平台制播一体化、在地可沟通性等维度上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立体化拓展,初步实现了多元竞争性的数字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数字文化;互联网媒介域;国际传播能力;能力构型;制衡性软实力

译传合一:中国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研究的理路

者:祁芝红

作者简介:

祁芝红,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站博士后。

摘要: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同根相系,密不可分。然而,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研究与对外翻译研究长期在传播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框架内各自行进,相互区隔,前者蕴含的民族—国家本位思维与后者蕴含的人类—全球本位思维之间更是存有内生性矛盾。这种情势严重削弱了相关学术成果的实践效能。将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视为两种各自独立的行为,并分别展开研究,是造成这一情势的根本原因。将国际传播与对外翻译视为一个整体,并以国际传播为立足点,展开译传合一的中国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研究,将有益于拓展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研究的实践效能,最终为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翻译传播

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视觉化研究:文化逻辑与运营机制

作者:彭红艳、胡安江

作者简介:

彭红艳,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学博士。

胡安江,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共情,有关各方需要从认识论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考量全球文化的视觉修辞与图像叙事的审美逻辑;在方法论上则要努力构建网络文学海外题材布局的多元样态,积极营造“文影漫音游”全IP联动的海外运营生态,充分探索多元译者主体协同翻译的机制,自主搭建线上翻译作品、影视改编、动漫改编、短视频改编、有声书音频改编、游戏改编等外文网站及APP协同联运的国际传播矩阵。

关键词: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视觉化;文化逻辑;运营机制

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责任核算与驱动因素——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的考察

作者:邵帅、崔兴华

作者简介:

邵帅,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崔兴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摘要:在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对碳减排责任界定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Ghosh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对中国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别进行了核算和特征事实分析,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时序变化趋势来看,“收入者责任”视角下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从动态演变情况来看,能源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延展收敛趋势,而能源供给侧省份出现了微弱的梯度效应和分化效应;从责任差异来看,能源供给侧省份需要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从行业集中度来看,能源消费侧省份产业部门碳排放的集中程度明显较低;从网络结构来看,“收入者责任”视角下碳排放网络总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从驱动因素来看,规模效应是导致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首要因素,而技术效应是降低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力。

关键词: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收入者责任;碳排放;网络特征;驱动因素

苏南模式演进与发展

作者:王志凯、史晋川

作者简介:

王志凯,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史晋川,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苏南模式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中最有影响、最为成功的道路之一。苏南模式催生了:苏南模式乡镇集体经济代表——华西村的发展变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成就的文明高地——张家港精神;不等不靠的苏南模式代表——昆山之路;新苏南模式走在前列创新演进的代表——苏州模式等多个鲜活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样本。苏南模式如今是国资、外资、民资与股份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窗口。苏南模式的演进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苏南模式的最新发展,为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

键词:苏南模式;华西村变迁;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模式;亨通脊梁

个人信息保护:行政与民事公益诉讼相结合的恢复性践行

作者:张陈果

作者简介:

张陈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摘要:在个人信息保护这一领域当中,我国形成了检察机关引领提起行政与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式,同时逐渐加强社会团体对此类诉讼的托举,期望以公私合力的方式实现维系公共利益与保护个人信息自决的并重。这其中吸收了恢复性司法理念中注重受侵害方的利益填补、实现国家与社会间良性互动的内核,为传统理论注入了新的实践活力。

关键词: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检察机关;恢复性司法

论破产程序中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效力

作者:范志勇

作者简介:

范志勇,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功能主义担保观下的所有权保留呈现出担保权利构造的特点。破产程序中的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符合待履行合同的特点,破产管理人对此享有选择履行权。我国民事立法中保留所有权关系的买受人不享有具有物权效力的期待权,在出卖人破产时,买受人的期待利益不会阻碍破产管理人享有选择履行权。出卖人的保留所有权未经登记不得对抗买受人的普通破产债权人。登记保留所有权的出卖人,有权向买受人的破产管理人主张取回标的物,但应参照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适用归属清算或者处分清算的规则,出卖人行权应承受破产法施加于担保物权的程序限制。出卖人的破产管理人对于标的物的取回权性质为民法取回权,其行使受到民事立法登记公示对抗力规则的约束。

关键词:所有权保留;对抗力;取回权;待履行合同;选择履行权

————————

编辑:黄艺聪

审校:孙启艳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每月26号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