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伏天已至,心静能自然凉吗?听听柳宗元和白居易怎么说

七月 外研语文
2024-09-04

心静是不是自然凉?这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中唐时期,白居易是“心静有用论”的支持者,柳宗元是“心静无用论”的支持者。针对如何散热解暑,白居易写下了《销暑》,柳宗元写下了《夏夜苦热登西楼》。  


清·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这两首诗对比起来很有意思。白居易在诗里写道:“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这就是说,在院子里安静地坐着,吹吹风,心静自然凉;柳宗元在诗里则是这么说的:凭栏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这个画面主要就是他晚上被热得实在睡不着,于是登上了西楼,希望能解一解暑热。只不过,他虽然倚靠着栏杆吹风,但还是被热得精神恍惚,灵魂出窍,最后无奈地质问苍天:“我又不是姑射山上冰肌玉骨的仙子,想靠心静取胜,实在毫无胜算啊!”


其实,柳宗元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不只是表达对夏季炎热这一自然现象的主观感受,其中还蕴含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与政治立场

柳宗元是进士出身,后来当过监察御史,最后病死于柳州司马任上。《旧唐书》评价他“聪警绝众”,《新唐书》评价他“其才实高,名盖一时”。天才往往性格都孤僻刚直,柳宗元在见到唐代中后期吏治的腐败后,便十分笃定地参加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后来改革失败,柳宗元接连被贬到永州、柳州,但他一直积极地用文学砭刺现实,创作出反映人民贫苦生活和抨击当权者无能腐败的《捕蛇者说》《黔之驴》等文章。这首《夏夜苦热登西楼》就是作于被贬永州期间。可见,所谓的苦,说的是民间疾苦,而所谓的热,则是水深火热了。


柳宗元(图源网络)


白居易之所以选择“心静”,其实也颇为无奈。唐宪宗元和初年,他开始做谏官,这个时候他锐意进取,时时上书言事,希望能裨补朝廷施政的缺漏;同时他还写下大量反映宦官、禁军等为非作歹、坑害百姓的诗篇,组成《新乐府》五十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卖炭翁》就出自其中。后来,正直的白居易遭到同僚排挤,被外放偏远州郡。又因为妻子有牛李党争中牛党的关系背景,害怕因此被视作党人的他,于是就愈发选择优游岁月、独善其身,远离朝堂纷争。比如在做杭州刺史时,他默默地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杭州附近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如今,西湖还有纪念白居易的“白公堤”。


白居易(图源网络)


《旧唐书》对白居易的评价是:“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这个评语看似很矛盾,前半部分在说白居易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最后又以“不亦贤乎”的高度正面评价和强势语气收尾。其实,“明哲保身”起先是一个褒义词,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称赞周宣王的辅臣仲山甫既有治理国家的睿智,又能在高位上免受君王的猜忌和小人的陷害。后来在词语的使用中,人们把“明哲”庸俗化了,其语义变成了保护个人利益的小聪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史书赞成的正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既要有一腔热血与赤子之心,也要懂得相机行事、保全自身。毕竟,即便是身经百战的武士,也只有穿好坚硬的铠甲,才能在战场中勇往直前。




番外 -


柳宗元和白居易有许多共同好友,比如刘禹锡,他和柳宗元合称“刘柳”,和白居易合称“刘白”,但历史上偏偏就没有“柳白”来往的记录。这个情况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入仕时间不同。从资历上看,虽然白居易比柳宗元大一岁,但柳宗元在公元793年21岁时就进士登第,白居易在公元800年29岁时才考中进士科,因此在体制内柳宗元算得上是白居易的前辈。


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样参与改革的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司马。白居易在此时还只是品级较低的秘书省校书郎,与刘柳二人的地位天差地别,尚不属于一个朋友圈,见不到面自然情有可原。


第二,命运的机缘巧合。公元81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接到了回京的诏书,白居易的好朋友、先前被贬江陵府的元稹也在此时还朝。途经蓝桥驿时,元稹在驿站墙壁上留下一首专门写给刘禹锡、柳宗元的诗,希望能在回京后,与二人交游。如果能见面的话,肯定也少不了白居易。


可惜的是,刘禹锡回京后因为那首“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人疑为讽刺朝廷用人,再度被贬;柳宗元当年参与王叔文改革时与武元衡结怨,而如今武元衡当上了宰相,所以这次柳宗元还是没有得到重用,被外贬为柳州司马,最终于公元819年因病去世,和白居易终生无缘相见。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交往开始于公元826年。那一年54岁的白居易从苏州刺史任上回京,在扬州遇上遭贬谪23年、此时也被召回朝廷的刘禹锡。虽是初次相见,但二人一见如故。白居易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替刘禹锡惋惜;刘禹锡颇为感慨,回赠了千古传唱的诗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自此以后,二人的交往就又是另外一段佳话了。








选题|郭晓丹

编辑|刘智贤

排版|陈缘缘(实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  外研语文 //

FLTRPChines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语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