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年初以来经济复苏受阻的微观根源与政策建议

竹杖芒鞋观烟雨 丹江湖上钓鱼翁 2024-07-06
撰写于2023年6月。

核心观点:从微观看,2022年疫情损害了企业、居民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企业、居民主动缩表,削减投资和消费。靠经济自发调整、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建议中央主动加杠杆,并放松货币政策进行配合,刺激消费和投资,改善企业和居民的财务报表,从而扭转它们的悲观预期和缩表行为,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但不建议放开一线城市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

2023年2月以来,消费和投资增速整体疲软,出口增速下滑;经济出现通缩的迹象,城镇调查失业率较高,16-24岁失业率尤甚。这些连累股市上消费类、周期类、成长类板块普遍持续下跌,资金流向主题板块(“中特估”和TMT)。
在疫情已经过去、利率已经较低的背景下,消费和投资意愿还是非常低,以至于有人认为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该问题的根源,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疫情损害了各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导致企业和居民主动缩表
从微观看,2020-2022年尤其是2022年疫情,对政府、企业、居民的财务报表都造成了伤害,导致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具体来说:
1、非金融企业主动缩减投融资
在2020Q1疫情刚开始蔓延时,企业开工下降,收入增速下降,利润增速下降,资产负债率上升。
随着2020Q2之后疫情得到控制,企业经营回归正常。叠加欧美企业停摆导致的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以及全球物价上涨,企业收入增速上升,带来利润增速上升,杠杆率下降。
从2020年二季度到2021年底,毒株传染性较弱,各地疫情是点状爆发的,企业经营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营收和利润增速还从PPI上涨中受益,因此并未形成悲观预期。从2020年3月至2021年底,非金融企业每月新增中长期贷款都比较高,高于之前几年的平均水平,表明企业是敢于贷款、投资的。
但2021年底Omicron出现后,传染性增强,2022年各地长时间大面积封城,纷纷成为经济孤岛,供应链中断,企业收入增速下降,利润增速下降,杠杆率上升。
虽然2022年底已经放弃了动态清零政策,但悲观预期叠加PPI同比转负,企业收入、利润增速下滑的态势并未改变。企业发现自己的收入、利润增速在下降,库存在减值,资产在缩水,但负债却没有减少,即资产负债表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收缩资产负债表,体现为归还贷款、减少投融资,准备过冬。
2、居民资产缩水,负债不变,主动削减消费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到仅0.5%。在现金流量表恶化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利润表,居民主动或被动地削减消费,导致消费同比增速下降更快。但从二季度开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逐渐恢复,收入和消费增速都强劲反弹。
在2022年之前,没有人认为疫情会持续很久,企业和居民并未形成悲观预期。一个证据是,从2020年3月至2021年底,居民每月新增中长期贷款都在4000亿元上下,高于之前几年的平均水平,表明居民是敢于贷款购买房屋和耐用消费品的。
但随着2022年各地长时间大面积封城,居民收入增速大幅下降,疫情结束看起来遥遥无期,悲观预期逐渐形成。在预期现金流量表将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利润表,居民开始主动地削减消费;为了保住资产负债表,居民开始减少借款;同时,居民还发现房价、股市、基金都在下跌,自己的资产在缩水,负债(如房贷)却没变,即资产负债表已经在恶化。负向的财富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刺激他们进一步削减消费、投资。这导致从2022年初开始,居民每月新增中长期贷款断崖式下跌,全年同比-54.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24.3%,住宅销售面积同比-26.8%,都是有史以来最差的;银行储蓄存款则从2021年的9.9万亿剧烈增长17.8万亿。 

图1 居民收缩资产负债表的机制

3、政府财政吃紧,有心无力
在2020年和2022年,一方面,疫情导致税收下降,加上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减费降税、发放补贴,导致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3.93%、0.57%;另一方面,政府在抗疫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其他方面的支出具有刚性,导致公共财政开支增速分别为2.81%、5.8%。最终造成2020、202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分别超过收入6.27万亿、5.69万亿,远高于其他年份。
与企业和居民不同,在经济下滑阶段,政府不仅不能缩表,反而需要扩表。这导致从2019年底至2023年3月底,政府部门的宏观杠杆率(债务/名义GDP)从38.6%大幅上升至51.5%,其中地方政府从21.6%上升至30.1%,中央政府从17%上升至21.4%。地方政府,尤其中西部省区财政捉襟见肘,在民生方面无力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来,“稳增长”成为政策常态,GDP一旦走弱,政府就着手“稳增长”,使GDP增速企稳或回升。因此每次经济波动至多影响到企业、居民的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从未殃及资产负债表,也未导致企业和居民主动缩表。2022年以来的经济下滑则与2008年危机类似,企业和居民产生了悲观预期,主动缩表,并且很难扭转。
二、为什么2023年以来投资和消费依然非常低迷?
为什么2023年初以来,GDP增速在恢复,却没能带动投资和消费呢?我们用下图2来说明。
从逻辑上说,订单刚开始增加时,企业家不会增雇工人,而是让现有工人加班加点地生产。此时企业和居民(雇员)的现金流都开始好转,但不足以扭转他们的悲观预期。
随后,如果企业家收到更多订单,他会继续让工人加班。直到工人不堪重负时,才会增聘雇员,轮班生产。此时企业和居民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都在好转,但仍未传导至资产负债表。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企业家逐渐意识到,以现有的产能无法应对旺盛的需求。他开始增购机器设备、增聘雇员,小幅扩张资产负债表。
如果未来订单继续增加,他会对未来乐观起来,决定扩大产能。于是他开始规划建设新厂房,带动基建投资上升,然后增购机器、增雇员工……于是商品、资本品、劳动力市场都逐渐繁荣起来;居民和政府的收入都在增长,居民敢于消费,消费品市场开始繁荣;房价、股价都开始上涨,居民发现自己的资产在增长,负债没变,资产负债表在改善,财富效应使他更加乐观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增长,宏观杠杆率开始下降。经济一片欣欣向荣,通货膨胀出现了。 

图2 各经济主体从收入好转到资产负债表改善、再到支出上升的漫长传导机制

那么目前中国经济处在哪里呢?很不幸,还处在图2右上角那个绿色的方框里。
居民方面。进入2023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速略有好转,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名义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实际同比增长只有2.7%。与此同时,房价还在下跌,股市上除中特估、TMT等少数主题板块在上涨外,其他行业普跌,尤其是基民2022年重仓的白酒、医药、新能源继续下跌。居民的资产还在缩水,资产负债表还在恶化。即居民现金流量表的好转远未传导至资产负债表,因此居民继续削减消费、增加储蓄,收缩资产负债表。导致2023年一季度,居民户新增人民币存款高达9.9万亿,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一半。
企业方面。2023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只有0.5%,利润总额累计同比-20.6%,即现金流量表略有好转,但利润表还在恶化,远远不能未能改善资产负债表,更未能扭转企业的悲观预期。很多企业想的依然是怎么挣扎着活下去,而不是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地方政府则依然有心无力,从2023年5月19日昆明城投债事件可见一斑。
这些原因,导致经济依然在图2右上角绿色方框内徘徊,没能向下传导。
三、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时不我待,亟需采取措施提振经济增速
假如没有政策的干预,完全靠经济自发地沿着图2的传导路径调整,使投资和消费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水平,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且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传导机制中断。
然而严峻的国际形势不会给中国那么长的时间。从短期说,当前欧美经济面临下滑压力,中国的出口增速将承压,亟需扩大内需来提振经济。从中长期来说,美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国。中国被迫应对。在这场世纪博弈中,经济规模、财政状况、货币币值、产业体系、金融稳定性等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确保中国能够获胜,需要GDP增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只有这样: 
1、才能使企业敢于、愿意、能够大量进行研发投入,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弯道超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GDP水平。
2、才能实现2035年GDP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以上,彻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才能提高人民收入,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并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4、才能在2035年前后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博弈中的话语权。假设2022年至2035年美国GDP年均增长1.5%,中国需要增长4.3%,才能在2035年超过美国。
5、才能有财力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早日实现国家统一。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我国迫切需要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帮助打通图2的传导机制。
四、政策建议:中央财政加杠杆,货币宽松进行配合
既然经济复苏受阻的原因是企业和居民主动缩表,那么政策就应该力求精准、快速、有力地改善其财务报表。建议:
1、中央财政主动加杠杆。
目前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只有中央财政有加杠杆的空间,这样虽然短期内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放水养鱼,意味着未来会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建议发行特种国债,筹集资金,刺激居民消费;进行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设立各类大型产业基金,投资于高端科技项目、“卡脖子”项目,吸引民间资本一起进行投资等。
2、把刺激消费作为重点,直接改善居民的财务报表,刺激消费。
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必须依靠内需(投资和消费),最根本的是靠消费。只要盘活了消费,企业经营自然会好转,因此应该把刺激消费放在首要地位。在消费者资产负债表恶化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给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减免税收(例如减免车辆购置税),效果会非常有限。应该做的是直接改善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建议:
(1)直接给居民发放现金。此前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例如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曾给居民发放消费券,但效果不佳。原因是:①金额较小,不足以拉动消费;②地方发放消费券,受益的未必是本地企业,因此缺乏动力;③担心有违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价值观。建议中央财政直接给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符合特定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发现金。
(2)给符合特定条件的家庭大幅减税。例如给二孩、三孩家庭、有多名子女就学的家庭、有多名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失独家庭等大幅减免个人所得税。这样既可以改善生育率,又可以解决养老问题,还可以刺激消费。
(3)直接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例如给只有一套房(刚需)且房贷利率高于6%的家庭降低房贷利率,减轻其债务负担,刺激消费。
3、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扭转企业的预期。
例如给企业大幅减税降费,降低成本,提高出口退税额度等;降低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民营资本进行投资;继续改善科技企业融资环境等。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23〕645号),已经推出了一些相关政策,未来需要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实下去。
4、货币政策进行配合,大幅下调LPR利率。
2023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3.95%,同时市场预期2023年CPI大约是1%,这样真实利率有2.95%,明显高于孙国峰和Rees(2021)测算的自然利率(2%)。6月20日LPR下调了10BP。建议大幅下调,使真实利率接近自然利率,释放明确的宽松信号,使企业和居民敢于进行投资和消费。但要避免大水漫灌,避免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兴风作浪。
5、不建议放开一线城市房地产的限购限贷政策
目前很多人认为应放开一线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从短期看,这样可以带来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并传导到二线城市;而房价上涨可以直接改善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刺激投资和消费。但是长期看,房价上涨会积累金融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成本、恶化营商环境、进一步遏制消费,得不偿失。因此不建议放开一线城市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
6月1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在扩大消费、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6个方面发力。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表示“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我们建议政策力度宜大不宜小,出台宜快不宜慢,力图打通图2的传导机制,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此外,我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2022年的封城很可能压低了中国的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增速,提高了自然失业率,这是经济难以复苏的宏观根源。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